-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和谐社会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doc
构建和谐社会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 关于国企下岗失业职工应有补偿的调查与分析
黄河清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内容——发达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表现在社会结构中就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的权益,都应一视同仁地去尊重和保护。而对 “弱势阶层”的社会关怀,更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民主、文明程度的基准。国营企业下岗失业职工这一群体的形成和日益“边缘化”问题,是我国经济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政策和体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 下岗失业职工愈来愈严酷的困境
1994年、95年大面积国企职工下岗以前,我国许多行业(军工、煤炭、林业、机械制造、纺织、轻工业、不景气的电子行业以及大部分地方国营企业等)待工、双停、低薪或无一分钱停薪放长假回家等现象,已经存在。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正是国家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实施阶段:房改——由原来很低的租金改变为自己掏数万元将正在居住的房子买下来;医疗改革——由原来的免费看病住院改变为自己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实行“医保”后医疗自费的比例就更大了;教育改革——由原来的十分低廉的学费(许多企业子校免除学费)改变为中小学每年七、八百元甚至千多元,供养一个大学生每年万多元;农业改革——随着粮价的增长物价大面积涨浮等等。这些职工在下岗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积蓄了。
国企“40、50”下岗失业职工都是经历多年“上山下乡”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招工、顶替进入企业的。所从事的工作是他(她)们唯一的生存技能;工资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劳动的双手是他们唯一的“生产资料”。一般都是从18元学徒工开始,四、五十元定级后十多年享受低工资待遇。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开发以后,工资逐渐提高,才有了微薄的储蓄。突然间,由于企业严重亏损、停产、倒闭、兼并或重组,被“剥离”、被“分流”,下岗自谋生路。成千上万的职工,尤其是四十岁左右的人,突然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维持家庭正常开销的每月工资,生活一下陷入困境。20世纪90年代末,下岗职工开始陆续进入下岗中心,在企业代交“三金”后,每月可享受200多元的“基本生活费”。再加上自己打工的工资,只要没有大的波动(重病、天灾等)生活还能维持。进入21世纪,大部分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出中心”丧失了每月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各地执行政策的误差(16不准、12不准等),绝大部分享受不到失业救济和“低保”;因年龄、身体、知识层次低等因素,工作渠道越来越窄。失业者中一小部分人还可通过辗转变更的打短工来维持生计,而更多的失业者则寻求非正式社会网络(家人供养、亲友资助、举债)来解决吃饭穿衣、子女教育、看病等生活必需。他们已经受不起任何风险,一遇波折,马上跌入贫困线以下。
1、 基本生活水平急遽下降,稍有波折就会跌入“绝对贫困”
社会学家一般这样定义:绝对贫困——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相对贫困——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在“40、50”下岗职工面前,“绝对”与“相对”的界限是那样模糊。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非个体因素),绝大多数“40、50”下岗职工所具有的文化水准、生存技能、与21世纪知识经济所需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从各地普遍举办的“下岗工人免费培训”内容就可以清晰的发现,所提供的大都是小吃、足疗、修理、家政、美容等传统体力技能。他们在整个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生存地位已经弱化至微乎其微,即使完成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也已经很困难了。何况还有来自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缺憾;何况还有来自社会对弱势群体(我国宪法尚未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精神和规范)的漠视、歧视的不公正。
如果说,20世纪中国媒体对下岗职工的报道可以用“生活下降,困苦、焦虑”来表达。那么,进入21世纪,尽管有关下岗职工的报道越来越鲜于见诸报端,已经出现了“悲惨、自杀、被抛弃、群体性事件”这些触目惊心的词语。
在沈阳。一个普通下岗工人家庭, 1994年前后,夫妻先后下岗。妻子无奈跟人走了,留下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失意的男人,断续的就业,绷裂的神经——“掏出家中仅剩的五块钱,咬牙买下了一斤猪肉。当久违的肉香让孩子们欢呼雀跃时,绝望的父亲在里面撒下了耗子药……”(《城市贫困探访录》-《南风窗》-2001年第十期)
在安徽。生存的绝境逼迫下岗女工 “自缢家中”。2004年12月《现代快报——快评天下》、《瞭望东方周刊》等媒体相继披露了合肥市下岗女工刘和芳的悲惨境遇。“6岁女孩的母亲,离异。7年来几乎天天吃咸菜饭;自杀当天锅里有一碗盐水煮萝卜;死前由于无钱交10多元的水表安装费,家中已断水一个多月;7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刘和芳曾向政府部门求助,接待人员让街道派人把她拉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