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yw20石钟山记.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G2yw20石钟山记.doc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者、石钟山。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作者反对臆断、的精神。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深思慎取“尽吾志”qī”之误,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抱(应为“枹”之误)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这)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修订)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据《文苑英华》卷八三三) 2.明代罗洪先《石钟山记》 丙午(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春,余过湖口,临湖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始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人其中,若献深珊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暗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 六、今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考察 对石钟山因何而得名的看法,据历史文献记载,可分为两派:一是“主声派”,认为由于水石相搏,发出洪钟般的声音,故叫石钟山;一是“主形派”,认为它形如覆钟,因此提出了相反的结论。其实这两派的看法,只各自强调了一个侧面,故都不免失之片面。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即由于它“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鞠继武、潘凤英《湖口石钟山》,见《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关于这一点,稍晚于曾国藩的清人郭庆藩,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没有作全面考察,但他在《舟中望石钟山》一诗中,却偶然说对了。诗是这样的:“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十二梅花书屋诗集》,光绪乙亥郭氏泊然盦刊本)郭诗正好可作为石钟山“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形象说明。 (涂宗涛《巴峡·石钟山》,《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受到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溶洞特别发育。加上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及年变化大,如1954年,年平均水位为12.43米,涨水期月平均水位为2l米。最小年平均水位为7.8米(1958),最小月平均水位为5.34米。垂直溶蚀作用强烈,因而所形成的溶洞,也就特别宽广深邃。江湖水位的变化,对溶洞的发育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石钟山志》中就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石钟山一名的由来,据《水经注》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波,水石相击,响若洪钟,因受其名。”石钟山下的石钟洞,系一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如今仍处于溶洞发育的扩充阶段。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水位未有上升到洞顶高度之上而低于洞顶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回音激荡。这便是石钟山和石钟洞之所以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了。清代郭庆藩的《舟中望石钟山》诗中写道:“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甚是。 (鞠继武、潘凤英《湖口石钟山》《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 七、释歌钟 《陈氏乐书》说:“虞夏之时,小钟谓之钟,大钟谓之镛。周之时,大钟谓之钟,小钟谓之镈,则镈之为用,其实编钟也。编钟之用。其实歌钟也。”(《文献通考·乐考七》)《唐会要》又具体介绍了编钟:“古制雅乐,宫悬之下,编钟器架十六口。”这就是说,歌钟是用—十六口钟按音阶编排而演奏的乐器。 是不是晋悼公把这样的一列歌钟分一半给了魏绛呢?不是的。《左传》记载郑人向晋侯献乐的原文是:“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襄公十一年)这里,作者瞻前顾后,行文十分周密,特别标明所献歌钟的量的规定“二肆”。肆,《左传》注:“列也,悬钟十六为一肆。” 最近湖北随县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歌钟,每“肆”分三层(有的歌钟分两层):最大的镛钟悬在下层,中型的剽钟悬在中层,最小的栈钟悬在上层。演奏时,担任主旋律的,用金属锤子敲击剽、栈,担任配音伴奏的,用柱撞击镛钟。晋悼公应该是把这类歌钟完整的“一肆”(以及“编磬”一列)赐给了魏绛,同时还给了担任演奏的八人一队的“女乐”。这就是史所谓“乐之半”。有了完整的十六口一套的歌钟,又有了演奏的人,《左传》在这段史实记叙完了才说:“于是魏庄子始有金石之乐。”苏轼也才会在《石钟山记》中说:大石与风水吞吐,发出和魏庄子歌钟一样的美妙悦耳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高中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