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反思.doc

1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侨中历史组:羊世通 教学反思是年轻教师进步的一个重要法宝,关于反思包含很多的环节。有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本次整理的个人教学反思只是选取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新的尝试”,可能不是很规范,但也足以鞭策自己的进步。 反思一针对教学效果、评价反馈。特编辑出一些选修一易错题 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错解分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或A。原因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全面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 一对照。 【解题指导】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②项“奖励耕织”内容。根据“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废分封,行县制”,根据“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得出“废井田”,根据“平斗桶权衡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 【答案】C 练习:李斯《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商鞅之法,移风易俗的主要表现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提倡少数民族学习和采用汉族先进文化 D.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 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 A.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热烈响应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 D.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错解分析】本题考生易错选A。原因是:不能正确把握改革的性质、实质和时代特征,误认为“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指的是“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热烈响应”。 【解题指导】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主观目的之一是为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入政开辟道路。根据改革的性质和时代特征,为变法而“争求上书”在当时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性质、实质、目的,并掌握时代特征。 【答案】B 反思二针对教学效果、评价反馈。特编辑出一些选修一易错题 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 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错解分析】(1)在回答第一问和三问时,不能根据设问要求,获取材料信息,概括分析问题;(2)在回答第二问和第四问时,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回答问题的角度。 【解题指导】回答第一问,从两则材料对募役法的不同态度出发,归纳其理由;第二问,从阶级本质出发来思考;第三问,从两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相同态度及其认为对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来说明;第四问,从变法的性质及根本目的角度思考。 【答案】(1)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募役法使富者更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