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希林“运动态身体”思想探析.docVIP

克里斯·希林“运动态身体”思想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克里斯·希林“运动态身体”思想探析   摘要:“运动态身体”是克里斯·希林身体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希林以“肉身实在论”为理论基础对体育运动中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质考察,提出身体是体育运动的源泉,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体育运动产生社会效应的定位场所。“运动态身体”也是一个未完成的概念,希林指出,现代东方体育运动的兴起无疑会丰富“运动态身体”的内涵。“运动态身体”为重新审视体育社会学的合理性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身体社会学;肉身实在论;体育运动;运动态身体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19-09   人作为身体的存在,被严格地定位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之中,并通过其血肉之躯体现其所是、实现其所向。身体是社会活动的发生场所,人借着身体性认知、体验和实践所创造的意义或价值体系嵌入特定的社会文化空间。在当前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中,人们对身体的兴趣呈现出惊人的爆炸式增长态势。从健康、基因工程、整形手术到体育运动,身体越来越成为一种包含诸多选择可能和选择权利的现象。“身体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发展势头迅猛,身体这个主题更是成了当前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在近二三十年以来,涌现了大量与社会行动理论、女性主义以及消费文化等研究相关的身体性社会学论著。在这一系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中,克里斯·希林(Chris·Shilling)的身体社会学思潮可谓典范。他在《身体与社会理论》之后的《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等著作中研究和分析了身体在当代社会理论中的变化,并从经济、文化、社交、工作、体育运动、音乐以及技术等方面开展经验研究,勾勒出了身体社会学的重要发展线索。本文以希林“肉身实在论”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运动态身体”思想中蕴含的理论内涵,为我们研究身体与体育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1克里斯·希林身体社会学的运动之维   自古希腊始,身体在推崇精神与心智的文化思想中一直处于被压制或遗忘的角落。在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思想中,身体与精神是两个对立的维度。身体的负面观点在中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塑造,基督教将身体与非理性和原罪维系在一起,认为“肉体是威胁世界秩序的道德败坏的象征”[1]。近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尔对人的身体性或精神性存在的思考,进一步激发了“非理性激情”与“理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他的二元论思想中,这两个领域或者主题都是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来的。这种崇尚理性贬损肉体的负面身体观直到尼采那里才得以消解。尼采在“我完完全全是身体”的宣言中,竭力反抗西方思想史将身体看成是精神的威胁物,屏弃了抑身扬心的传统哲学理念[2]。尼采的学说,激发了学者们对“曾被掩盖的身体”的觉悟,发现了人之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地位,这也推动了社会学对非理性、生命体验态身体的关注。   身体社会学的兴起,为我们梳理身体的概念,探索身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英国肯特大学克里斯·希林教授就是现代身体社会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全面吸收了古典社会学家的论点与思想的基础上,以社会学和哲学人类学中有关身体的分析思路重估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构筑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身体理论,力图恢复身体之于社会学的核心地位。在希林看来,虽然以往社会学家们在有关身体性阐述上隔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在分析身体的理论思路上有其会通之处:身体及其涉身体验是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基于这一命题,希林把身体看做是社会之源泉,乃是认为身体的存在不是完全由社会创造性的属性所给定,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成性现象。视身体为社会之源泉的观念也意味着,从人的基本能力到社会结构,存在某种因果关联,其运作有时无关乎主体的自觉意向和思维[3]12。希林在此进一步将身体视为社会结构性特征的定位场所。作为社会定位场所的身体,都是在生理发育上被形塑、被约束,在性情上被引导,在呈现方式上被管理,被积极鼓励以某些特定方式行事,这意味着从社会到身体也存在着某种因果关联。由此,希林教授精确地概括道,身体不仅仅是社会的源泉和定位场所,还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手段,个体据此在生理和情感上定位在社会中,同时也产生对社会的定向。身体的生成性能力与社会的既存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人潜能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后果。为了论证“身体是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这一命题,希林基于“肉身存在论”对不同形态的社会性身体进行了实质分析。按照希林的“肉身实在论”主张,我们拥有的身体不仅具有生理属性,也拥有各种经验、意识和情感等心理属性,这些属性使身体能以特定的方式介入并塑造其环境,并通过其所实施的行动获得身体倾向与习性,这对社会结构的确立与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意味着,身体这种突生性现象,不仅在社会的生成过程中居于核心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