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北师范学院办学特色.doc
湖北师范学院办学特色
§特色项目之一:
秉承“诚毅勤敏”校训,坚持人本思想,铸就“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湖师精神
湖北师范学院源于1973 年创立的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黄石师范学院,1985 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湖北师范学院。三十余年来,湖师人继承和发扬华中师范大学“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办学精神和优良传统,秉承“诚毅勤敏”校训,坚持人本思想,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矢志不移,坚定执着,铸就了“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湖师精神。
一、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历史
在三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几代湖师人始终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和严峻的竞争环境,思进取,图创新,始终保持坚定执着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沐恩浴泽,竭虑殚精,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历史。
1、学院在百年老校深厚文化底蕴传承下滋生
1973 年4 月6 日,经湖北省革委会研究,同意成立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黄石市领导为主,校址设在原黄石一中。同时华中师范学院党委决定,派教务长邵达成同志率华师28 名干部、教师来黄石筹建分院。当时,政治风云变幻,物质条件匮乏,生活环境艰辛。28 位拓荒者怀着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筚路蓝缕,茹苦含辛,凭借2.4 万元开办费,72 把拐手椅,40 张双层床,不足60 亩的办学空间,创办了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先贤们放下行李,便奔赴黄石、大冶的各个街巷和村庄,奔波在风雨中,跋涉在泥泞里。一个月后招生,两个月后开学了。当年共招收中文、数学两个专业新生70 名,大刀阔斧,开辟鸿蒙,开启了湖北师范学院创基立业的第一章!
然而困难却十分突出。没有规划,没有经费,没有教室,院长没有办公室,教师没有宿舍……什么地方都碰到“没有”。这些创业者有的满身泥浆从“干校”的田埂上走来,有的遍体伤痕从“牛棚”里挣扎出来,他们用超乎常伦的风骨,从百年学府带来了自强不息的薪火。
“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基本上等于零,”在一次百余人的全院师生员工大会上,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革委会主任邵达成慷慨激昂地说,“可我们都有一双手!凭这双手,就可以创造一切!人是最宝贵的,有了人就会有一切!我们的口号是:继承抗大传统,发扬延安作风,团结奋斗,艰苦建校!我们决心,从零开始,建立学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我们一定可以办好这所社会主义大学!”
正是因为拥有迎难而上的惊天气魄和“朴实刚毅”的精神动力,先贤们克服经费不足、原料不足、设施不足、人手不足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发动“全民动员”,师生群情振奋,白天移山填湖、筑道建楼,晚上挑灯夜读、奋笔疾书,在风雨飘摇的动乱年代坚守一方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乐土。
从1973 年至1978 年五年间,学院由2 个专业发展到6 个专业,共招收学生1008 人。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时期五年的艰苦创业为学院后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初步形成了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校风,为学校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学院在拨乱反正朝气蓬勃的改革开放年代成长
1977 年,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 年11 月,国务院批准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改名为黄石师范学院,之后获得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经费极度拮据、办学空间狭小、教学条件简陋、办学层次尚未提升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成长中的湖北师范学院。由于长期空间狭小与投入不足,学院办学条件尤其是教学用房一度严重不足,规模无法扩大。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院基建总投入仅810 万元,校舍面积仅3.2万平米,校园面积不足300 亩。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学院历任领导班子与广大师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千方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心一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坚定地用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来激励教师弘文励教、乐于奉献,勉励学生严谨治学、立德修身。
学院领导认识到,由于地处黄石,物资匮乏,住房困难,设备简陋,经济状况与硬件环境不占优势,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聚集一大批饱学之士,凝聚人才的道路更必须是精神的感召与人性的关怀。因此,学院不论在“文革”后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都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是广纳有学之士,时任领导不计名分,唯才是举,唯贤即用,广泛发动联系,一大批教师从天南海北翕然而来。二是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并想方设法解决老师们的生活困难。学院感召人才的许多做法令这些贤能感动不已。他们与学院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在清贫的岗位上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为教学科研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广大教师甘于清贫却不甘落后,甘于奉献却不嫌弃母校,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1983 年,学院克服种种困难,为青年教师盖起了2 栋单身宿舍楼。由于地势较低,这些不足九平米的宿舍冬季干冷阴寒,夏季闷热潮湿。然而就在这被俗称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