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界面传热过程回归模型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PU界面传热过程回归模型研究.pdf

CPU 界面传热过程回归模型研究 陈进,刘骁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武汉(430070 ) E-mail:liuxiao.ou@126.com 摘 要:该文设计了CPU 与散热器之间界面传热实验装置,研究散热器承受不同压力等条 件下的界面传热规律,建立了界面传热的二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误差小 于1%;CPU 与散热器之间界面热阻随界面压力增大而减小、随界面温度增加而减小;界面 压力导致界面热阻的变化远大于界面温度引起的界面热阻变化。 关键词:CPU ,界面热阻,模型 中图分类号:TK124 1. 引言 调查研究表明,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电子产品故障的 55 %源于产品的工作温度不合理, 超过了其他所有故障的总和[1] 。随着电子计算机芯片的特征尺寸微型化,制造工艺从毫米级 向微米级、纳米级发展,芯片集成数以百万计的元器件。大功率、微型化、高密度封装的发 展对芯片散热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2] ,散热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芯片的稳定性。例如 Prescott 核心P4-2.8E 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采用了90 纳米制程的核心,在其硅片上 集成了大约1.25 亿个晶体管,标称的TDP(Thermal Design Power)为89W。目前,主流的CPU 4 5 2 [3] 芯片的功率已接近60W 左右(2.4GHz ),其表面热流密度高达 10 —10 W/m 量级 。发热 量与速度同步提高,随着CPU 频率的提高,其热功耗也在增加,其热设计已经成为制约 CPU 提高主频率的瓶颈问题[4] 。 CPU 的传热过程如图 1 所示,CPU (内核)产生的热量首先传递到集成式散热器IHS (Integrate Heat Spreader),IHS 把热量传递到空气散热器,空气散热器再把热量传递到周围环 境空气中,如果在空气散热器上安装风扇,则可以强化空气对流换热,提高散热效率。 根据芯片的热设计,一般把芯片的热输运问题分为两类:一是芯片内部的大规模或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与其基片之间的传热问题,二是芯片外壳的散热设计。该文研究从 IHS 到空 气散热器之间的界面传热问题,探讨其传热规律,对研制高性能的散热器和散热系统,提高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图1 CPU 传热过程 1 2. 实验 CPU 芯片的发热量测量: 把质量为m 的水通过CPU 芯片加热,测量其温度梯度和时 间,由式 ∆t Q cm∆t ,(其中c 为比热容,m 为质量, 为温度差)计算出热量Q 。设计 一个很好的绝热装置,主要热量均传递到质量为 m 的水中,辐射传热和空气对流换热均很 小,可以不计算。根据能量守恒原理,Q 即CPU 芯片产生的热量。界面热阻测量:实验装 置如图2 所示,待热平衡后,得到Ta,Tb 数值,Q 由功率测量实验得到,由Q=R (Ta-Tb ) =R△T,得到界面热阻R=Q/△T 。 7 6 5 4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