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词五首》教案.doc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导语设计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3、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突兀(高耸的样子)??? 洒(散落)????? 罥(挂) 忍能(这样)?????? 向昏黑(渐进)??? 衾(被子)???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见(同现) 4、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四、诗歌赏析 1、赏析诗歌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