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语言学史方面的材料进行相关整理和研究1.docVIP

对中国语言学史方面的材料进行相关整理和研究1.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中国语言学史方面的材料进行相关整理与研究(一) ? ? ? ?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可从其史料的角度出发并延伸,此文主要针对中国语言学史的材料进行相关的整理研究,全文如下: 按照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摩尔根的观点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此算来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大国。因此 中国历来不缺少语言材料 。从流传至今 的三皇时歌谣到上古时期 的泱泱元典 。从一脉相承 的文言系统 ,到肇始于东汉末 的 白话系统。材料众多 ,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 中国文人“立言垂 范”文化心理的最直接反 映。相 比于中国众多的语言材料 ,语言学史 的材料则逊色很多。其具体表现为 :具有史料价值的语言材料少 ,且大多 比较零散 、不成 系统。下 面笔者拟从中国语言学史的性质出发 ,就中国语言学史材料的搜集 、整理与分析方法简析如下 : 一、 语料梳理 :从众 多语言材料 中剥离出具有史料价值的语料中国语言学史是中国语言学学术史 ,属于中国历史的专史研究范畴。所 以我们所搜集 的材料应该具有史料价值 ,也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把语言史材料和语言学史材料混为一谈 。那么哪些语言材料具有史料价值呢?简单地说 ,就是对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作用的史料 。 (一)重视元典 中关于言意 、言文关系的理论材料 。在这一单元 ,很少有专 门研究语 言本身 的史料。主要的原因是 由中国传统学者对语言 的功能和本质的看法决定的。孔子“辞达而已”的观点把人们的注意视线从语 言本身转移到了语言所表达的概念上来 。在中国传统学者看来 ,语 言只不过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的符号 。“立言”的究极 目标是“垂范”。而很少有学者把语 言本 身当作一种历史文化 现象来看待 的。所以元典时代的“名实之辩 ”,魏晋六朝时代 的“言意之辩”、“哀乐之论”,理学时期的“理一分殊”等 ,其 目的不是为了说 明语言本身 的能 指 ,而是说 明语 言所指,以言证道,以言志实、以言载意。不得不说中国传统 的这种思维方式对语言学科的建立 、健全起 了巨大的消减作用 。许多的语 言原理探讨被 当成是一种不需论证 的、不言而喻的公理性存在 。可 以说正因为中国人的这种 “照百川”的思维模式决定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旨趣。即万事万物都是作为道的体认者和执行者而存在 ,作为道的具体体现而存在。换言之 ,万事万物 的运行都 可以统一到道 的体认上来 。自然地 ,作为一种社会特殊现象而存在 的语言 ,其存在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也被这种认识论所消减。而我们现在进行中国语言学史材料 的梳理 ,就必须深刻了解 中国人这种独特 的解读世界的方式 。正如西方语言学史家 RoyAndMiller所说 :“中国语言学系统的支柱是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1所以我们语言学史 的研究离不开对 中国哲学史的关注 ,我们要从 中国传统思想史 中整理出关 于语 言的种种说法 。如上 面提 到的“名实之辩 ”、“言意之辩”等。再如董仲舒《春秋繁露 ·深察名号》: 五号 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众 于号,号其 大全。名也者 ,名其 别 离分散 也。号凡而略 ,名详而 目。 目者 ,偏辨其 事也 ;凡者 ,独举 其 大也 。享鬼神 者 号,一 日祭。祭之 散名 ,春 日祠 ,夏 日杓 ,秋 日尝,冬 日系。猎禽兽者号 ,一 日田。田之散 名 ,春 苗、秋搜 ,冬狩 ,夏 猕。无有不 皆中天意者。物莫不有凡号,号莫不有散名 ,如是 。 在这段资料中,董仲舒是为统治者的社会地位寻找理据 的。如果我们剥离董氏强加于“名号”之上的“天人感应 ”的神秘思想 ,就不 难发现董仲舒提 出的“名号之别”,如“号凡而略 ,名详而 目”、“名众于号 ,号其大全”等 ,既是逻辑上的种、属概念 的区别 ,也是语言学上“共名”和“专名”的区别(即现代汉语中所谓的“上位词 ”与 “下位词”),这种 “名号”的区别实际上开启了中国语 言学史中一个独特 的支学科——名物学的研究。而董氏这种 “天人一理而分殊”的独特的解读世界的方式和后来的刘熙《释名》一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解读语言的最基本思维方式。 关于言文关系 ,在中国传统上存在两种观点 :一 、文字是语言 的书写符号。如 近人 章太炎 《文始 ·叙例》关于文字孳乳 的观点 ,他认为文字的孳乳是 由语言的发展引起 的。他说 : 文字孳乳 ,或有二原。是故初 文互异 ,其所孳乳或 同,斯 由一义所函辄兼两语 ,交通复入 ,以是多途。若夫绛为大赤 ,轺为小车,得语所 由,不于赤 、车,而于大、小。斯胤 言之恒律 ,若夫兼律赤、车,即为二文之孳乳也。譬之道路,少或一达,多乃九馗 ,无病支离,亦非破碎 ,夫圜周复杂,发挥旁通 ,斯语言之所 以神。今并著互 出者,变而通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