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留好文在人间.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留好文在人间 —— 做承前启后、无愧前贤后秀的文史工作者 南通市盐务管理局纪委副书记 张荣生 (2010年11月30日,于南通市委党校) 南通市史志办召开座谈会,使我们能有这次交流文史工作体会、切磋文心雕龙技艺的机会。我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想到一些有关自己从事文字、文史工作的阅历和体会,写出来,就正于年鉴处陈云老师、邓永定老师、周磊老师,以及在座各位行家里手,并求教于史志办领导严崇明主任、徐建红主任。 我的故乡,是在苏南丹徒县一个紧邻长江支泓的小埭子。高祖是从安徽携家逃荒来到苏南的移民。母亲于1952年11月生下我。因为是男孩,母亲宠爱,自己也为奇。水乡习俗,每逢盛夏炎日,七八岁了,还只围个布兜肚儿,满村埭串溜游玩。 我的祖上是当地大户。在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买有24亩水田,在苏北如皋的宋家桥开有几间门面杂货店。“富贵之门,仁义存焉”,曾祖父很为当地穷人做过一些济贫施棺的好事。抗日战争中,祖父作为有爱国心的开明士绅,把家中变成了当地新四军区委的歇脚处。 因为人多地少缘故,有点像皖南徽州民俗,稍有出息男人,从私塾结业,必须外出谋生。我父亲是热血青年,十几岁跟随同乡人到上海,在宁波人钱庄做伙计。淞沪抗战后蹲过提篮桥日本人监狱。1940年回乡结婚,我母亲才18岁。同年,新四军从皖南东进江苏,他参加了革命,宣传抗日救国,参与组织民兵大队,操练武艺。 1942年日寇在苏南扫荡清乡,他渡江来到如皋宋家桥。我大伯在那里为新四军筹集粮草。因父亲读过私塾,便介绍他改良当地私塾,从事抗日教学,一边为苏中四分区《江海报》写稿。1946年粟裕组织苏中战役时,他参加皋南战役担架队,手臂被蒋军飞机扔的硫磺弹烧伤,落下伤疤。1947年初参加北撤,在冬日的黄海滩跋涉七天七夜,到达东台以北的台北县,在那里参加苏皖边区九分区举办的文研会。 不久,北撤中止。他无处可去,不声不响回到宋家桥,而那里已是国民党还乡团的天下。他不得已在还乡团乡长家做了几个月家庭教师,胡宗南攻占延安后,又被迫参演一个什么戏剧,假扮朱德总司令撤离模样,没有台词,在台上走了过场。他的这一过失,为他日后坎坷埋下祸根。 过了些日子,有好心人告诉父亲,在敌乡公所看到一份拟杀人员名单,上面有他。于是,父亲为一个熟识的、推独轮小车贩猪去上海的人背纤,悄然离开宋家桥,重返上海。在那里,他与人合伙,开了一爿废品店,用微薄收入养活了好几位因蒋军占领丹徒,而撤离老家来上海避难的职业革命者。直到陈粟大军解放上海,父亲才回归故乡。 1949年5月,镇江市公安局来文调父亲去当公安干部,可母亲藏起父亲的挂包钢笔,不允许分别七年的夫君再次离去。就这样,1949年9月,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父亲回到苏北如皋,担当了建设乡朱陈小学校长。作为积极分子,他被抽调参加新区土改与复查,在吃辛苦与被感激中,圆满完成丈田分地。回学校后,有一次,一位上级找他谈话,勉励他争取入党,同时流露对他所骑的三厢三飞英国产自行车有兴趣。他悟不明白,没有响应。 1958年春节前,小教系统集中在如城整风反右。他诚信县教育局领导动员报告,写贴大字报,给党提意见。他依据土改复查中看到情况,说建国后农民仍然很苦,生活不如城市居民。有人揭发他是在说“毛主席不关心农民”。于是,逐级报批,他得了经县里五人小组批准的“中右”头衔,撤销校长,调往如皋县东南角最偏远的丁堰乡德武小学担任临时负责人。他在那里一呆就是41年,除了1966-1968年短暂调离,直到66岁退休之后,他一直生活在淳朴的德武村民中间。 父亲为了“政历问题”,在“文革”中受到批判。最苦闷时候,也曾抱怨他的上级“有事有人”。除此之外,他没有对党和政府发过一句怨言。1979年,县教育局专人复查,撤销“中右”结论,发文平反。退休后,小妹替职,父亲积极参与学校所在村组劳动,担任仓库保管员,还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4年父亲由退休改离休,户口从农业转回定量,重享国家工作人员待遇,直到1999年5月5日因病治疗失当,猝死于南通附属医院。 父亲的“政历问题”影响到我。父亲的淳厚为人传承到我。 1959年暑假,父亲为8岁的我穿好衣服,蹬着自行车,把我从江南老家带到苏北德武小学。生活上,他把我当女儿养,给我买的全是花衣服;学习上,他把我当儿子教,要求我样样走在同龄儿前面。我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从尿床儿学会做饭洗衣。他既当爸又当妈,用粗劣的针脚,为我缝衣补鞋。那时农民穷,书费学费收缴困难。每当父亲夜出收费,我就用蘸红钢笔帮他批改好全部学生作业本,伏睡在煤油灯下等他归来。 办大食堂的几年,父亲不开伙,从丁堰镇买了白铁皮提筒,跟附近农民一同排队打饭吃。食堂越办越糟,打的稀饭照见人,一些人得了浮肿病。父亲总是鼓励我:“日子虽然苦,比起农民还好些。”最紧张时,几块山芋干,或者一片榨过油的花生饼,照样对付一顿。1962

文档评论(0)

9885f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