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为法学会张之楠中国传统和谐观念与现代外交.docVIP

中国行为法学会张之楠中国传统和谐观念与现代外交.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和谐观念与现代外交 (张之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现代外交除了一般人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交往之外,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深层的文化理念外交。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虽然受到当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本国的民族文化、心理、习惯等方面也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对外交往产生重大且深层的影响。对中国来说,一些传统文化观念一直对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如建国以后一直强调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国传统外交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今天,这些原则仍然在中国的外交中发挥着重要原则。胡锦涛同志在?????中提出了“和谐外交”,“和谐”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和谐外交”与建国初期就强调的“睦邻友好”的相比,不仅仅是一个原则层面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外交理念层面上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外交在理念层面上的升华。 一 在早期的时候,“和”是与“唱”连在一起,即“唱和”。“唱和”之“和”,在最早的时候不读去声,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和”下注云:“古唱和字不读去声。”此时的“和”之意,《说文解字》云“相应也,从口,禾声。”现在有些学者解释“和”之意,看到其“从口,禾声”,就引申说“和”是“禾”与“口”合在一起,是表示如果气候风调雨顺的话,人人丰衣足食,就会相安无事,就是“和”。这个引申实在是牵强附会,只是臆测而已,因为“禾”是“和”的声部,不是指庄稼作物的“禾”。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来看,“和”的本义是指唱歌时候声音相应。 《说文解字》言谐云“詥也”,言詥则云“谐也”,可见“谐”与“詥”是互训,故《尔雅》卷第二《训诂下》解释说:“谐,和也。”宋代吴棫《韵补》卷一解云:“和,顺也,谐也。”“谐,和也。”由此可见,“和”与“谐”乃为互训,意思基本相同,谐亦有“相应”之意,“和”与“谐”连在一起,应该有相互相应之意。元人陈应润解释《周易》乾第一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一句说:“声相应,如金玉之声和谐,不能与瓦砾之声相应;气相求,如芝兰之气配合,不能与鲍鱼之气相求。”(《周易爻变易缊》卷一)这里很明确地说,双方声气相应就是和谐。 “和”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就是协调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中,齐侯因虞人没有应召而逮之,虞人一番阿谀奉承的诡辩使齐侯很高兴,放了虞人。晏婴对齐侯说,虞人对待齐侯是“同”而非“和”,并解释“和”与“同”的差别说:“和如羮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羮,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谓可,據亦曰可,君所谓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虞人对君主只是顺从,是“同”。君子则能对君主的言行指出得失,弥补君主之失,这是“和”。与晏婴这个说法相同的还有孔子,《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由此可见,“和”之意并不是一味地和和气气以求相安无事,而是帮助君主驱除为政中的“否”。从哲学层面来说,“和”的这个意义可以归结为将本来不相同的东西协调统一在一起而发挥作用。 “和”的上述两个意义,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和”与“谐”可以互训,意义基本一致,所以可以合起来实用。也因为二字的互训,“和谐”又经常被写作“谐和”,二者的意义一致。“和谐”一词最早什么时候被搭配起来,现在还无从考查,不过自从这两个字被合起来之后,“和”之意义就被用“和谐”来表达了。尤其用在音律上,“和谐”一词便包含有上述两种含义,如宋朝人魏了翁论乐说:“诗言人之志意,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乐声依此长歌为节,律吕和此长歌为声,八音皆能和谐,无令相夺。”(《尚书要义》卷二)八音要按照自身的规则、节奏相应相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声。同为宋朝人的林之奇解《尚书》“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一句中说:“惟其以律和声音,兹所以八音克谐也。……此八音者,其声名不同,必以律和其声,然后洪纤小大各得其当,苟有一音之不和于其间,则乐之合奏必杂,而不得谐和,故曰无相夺伦。”(《尚书全解》卷三)八音若不有节奏地相应、协调统一,就会不和谐。所以清人李光地说:“八音相应,无不和谐也。”(《诗所》卷八)即声相应而和谐。“和谐”有时歌唱之人与乐律的相应:“今人唱曲,乐器有黄锺大吕,而音调亦有黄锺大吕,此六律八音之和谐人声,而人声之亦合乎律吕八音也。”(《毛诗讲

文档评论(0)

wdxd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