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病变.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淋巴结病变.doc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病变可分为: 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即各种感染和非感染因素产生的反应性增生); 肿瘤性淋巴结肿大; 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如Castleman’s病 ) 一、非肿瘤性淋巴结病变:可分为 1、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淋巴结病变 (1)局灶性淋巴结病变: ⑴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炎,巨细胞病毒,风疹,水痘,带状疱疹,接种后淋巴结炎,生殖期疱疹感染,人类疱疹病毒-6 ⑵细菌所致:猩红热,化脓,结核,梅毒,猫爪病,软下疳,鼠疫,兔热病,鼠咬热,炭疽,类鼻疽,鼻疽 ⑶衣原体所致:性病淋病肉芽肿,沙眼 ⑷立克次体所致: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 ⑸原虫所致: 弓形体病,利什曼病,非洲锥形虫病,南美锥形虫病 ⑹肠虫所致: 罗阿丝虫病 ⑺真菌所致:组织胞浆菌病,球袍子菌病,副球袍子菌病 (2)广泛性淋巴结病变 ⑴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麻疹,传染性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猩红热,粟粒性结核,布鲁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二期),类鼻疽,鼻疽,沙门氏菌病,麻风 ⑵衣原体所致:性病淋巴肉芽肿 ⑶立克次体所致:斑疹伤寒 ⑷原虫所致:弓形体病,利什曼病,非洲锥形虫病,南美锥形虫病 ⑸真菌所致:组织胞浆菌病,球袍子菌病,副球袍子菌病 2、非感染性淋巴结病变和病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 ⑴ 药物性淋巴结病变(苯妥英纳、卡马西平、头孢菌素、扑米酮、舒林酸、乙胺嘧啶、开博通、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阿替洛尔、奎尼丁、金制剂) ⑵ 硅性淋巴结病变 ⑶ Kawasaki 综合症(皮肤粘膜性淋巴结病变,川畸病):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畸富作首先报告,又称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血管炎、急性发热和皮疹。80%发生于4岁以下的孩子,1岁左右发病最多。 本病之病因目前尚不大清楚,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因素有关,最近认为逆转录病毒可能与本病有关。 临床症状: 持续5天以上的发热,热型不规则,可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手足肿硬,手掌和足底潮红。恢复期手指与足趾端脱皮。 多形红斑样皮疹,无疱疹及结痂。 双眼球结膜炎。 口唇红、皲裂,草莓样舌,口咽部潮红。 颈部淋巴结肿大。川畸病大部分预后良好,问题在于其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及其严重后果。少数病例在急性期可以发生猝死,或遗留冠状动脉病变直至成年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s病 :又称巨淋巴结增生或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大多数为良性,部分可发生淋巴瘤。 血管原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有观点认为其是T细胞型淋巴瘤的瘤前病变。 肿瘤性淋巴结肿大: 原发性:最常见的为淋巴瘤;继发性:转移癌。 80%规律:恶性肿瘤20%为颈部原发肿瘤,80%为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20%来源于胸腹部脏器,80%来源于头颈部恶性肿瘤;转移性恶性肿瘤中,20%原发灶不明,80%可找到原发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诊断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病例越来越多。其原因复杂,组织学上的表现也十分复杂,许多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应严密观察。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结外淋巴组织及其他组织的具有淋巴细胞分化特点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根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将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非霍奇金淋巴瘤又根据其免疫表型分为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和组织细胞淋巴瘤三大类。 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的类型。 特点:淋巴组织中可见R-S细胞,曾被认为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因有反应性炎性细胞成分: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细胞、组织细胞等)。多侵犯邻近淋巴结区,较少侵犯结外器官。早期(1.2期)以放疗为主,5年生存率达90%。晚期(3.4期)以联合化疗为主,治愈率〉50%。所有期别的患者可达70%的可治愈,预后较好。 影响预后的因素:年龄:小于50岁生存率较高 性别:女性经治疗后生存率较高 病理:淋巴细胞为主型较好(5年生产率96%),结节硬化型及混合细胞型次之,淋巴细胞削减型预后最差(5年生产率26%)。 分期:1期:90%,2期:87%,3期:73%,4期:57% 全身症状:有者差 ★病理特点:此型淋巴瘤以肿瘤组织中出现Reed-Sternberg(R-S)细胞为特征,并常伴有多量炎症细胞反应。病变往往是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累及邻近的淋巴结,很少累及结外器官。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较公认的病因是与感染有关,尤其是病毒感染。 ★发病特点:本病的发病情况与地理环境有明显关系。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tc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