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摘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o第一章 文学思潮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初。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包括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亦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晚清大批报纸副刊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导致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7年迁京。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 《新青年》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斗争的焦点又在于反对封建纲常伦理。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新青年》1918年1月号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给该刊撰稿。新文化运动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语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陈词滥调,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文语体文的立场。 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推翻贵族文学,建设平民文学;推翻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翻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又办了《每周评论》。同时,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 文学革命的论战:与林纾(琴南)的论战。《荆生》;与“学衡派”论战。《学衡》杂志,梅光迪、胡先(马肃)、吴宓。“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与“甲寅派”论战。章士钊《甲寅》周刊。 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1920年1月教育部颁令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白话文。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鲁迅《狂人日记》、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渔家》、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蕙的风》,等等。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学主流。同时广泛吸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法。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阵地:《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月刊等。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或现实主义的一派。批评社会,指导人生。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最初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四大金刚)、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表现自我”。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文学。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的刊物。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提倡新格律诗,又被成为“新格律派”。 语丝派 1924年11月成立,《语丝》周刊。鲁迅支持,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鲁迅还支持莽原社、未名社,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 浅草、沉钟社 《浅草》季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