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 允漷 夏雪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教学意义上 的课程建设活动是一种自发的、仅限于课或者科目层面上的课程活动,严格地说, 这只是一种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在西方校本课程 开发的概念影响下,少数学校进行了规范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整合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政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前两种活动的超越,它预示着中国校本课程开 发时代的到来,体现了学校教育共同体的课程权利得到保障。最后,作者提出了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价值定位、课程能力 建设、审议机制与资源共享等,来展望新的地平线。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国大陆 言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的思想源于 20 世纪60、70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 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在中国大陆,自 从20 世纪初创办新学 起,中小学就开始进行学 内的课程建设活动,如“第 二课堂”、“第二渠道”、“ 外课外活动”等。到了90 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 发”的名称才正式从西方传入。从世界范围来看,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校本的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地方分权国家的做法:国家或省 (州)政 府制定、颁布课程门类、标 ,学 依照教育法规自主选择、改编教科书,自主 决定教学内容。另一类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指中央集权国家的做法:中央政 府提供课程计划框架,并规定好大多数课程的具体内容,并留出一小部分给学 。 鉴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和学校现实,我国所倡导的“校本课程”的内涵显然不同于 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校本课程”,它不是与“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相违背, 而是与“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相补充,与“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内 在统一,共同支撑起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大厦。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我们 可以对目前正在倡导的“校本课程”作如下概括: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 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 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教学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活 动是一种自发的、仅限于课或者科目层面上的课程活动,严格地说,这只是一种 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在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影响下,少数学校进行了规范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整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 政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前两种活动的超越,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活 动作了规定,它预示着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时代的到来。最后,反思现阶段校本课 程开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望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向。 教学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活动 (一)概况 从实践来说,自从20 世纪初创办新学校开始,学 就有相类似的课程探索。 50 年代就有学校自编教材,乃至学生参与编写在中小学中也时有所见。1979 年 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展览的展品中,就有中小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 [2] 小论文,这是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开展的结果。 80 年代中期,在 《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鼓舞下,各中小学逐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相结合” 的模式。一大批学校,如江苏省苏州中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吉林省东北师大 附中,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上海市的大同中学、尚文中学等都对课外活动如 何更好地开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广州为例,1984 年全市参加课外活 动的中学生估计有 10 万多人,建立了经常性的、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有 [3] 的学 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94%。 这些课外活动有的难免流 于简单,有的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但有的却已包含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因子。 这一时期的理论探讨主要是围绕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如何开展课外活动等方 面进行。一般认为课外活动包括 内课外活动和 外课外活动,大体包括各种兴

文档评论(0)

vr77431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