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课件.ppt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南漳县高级中学 陈应宏 * * *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既是三角形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的拓展,又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 因此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故事引入――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来判断及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动手、动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探索过程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探索过程 2、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引探式”的教学法。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重于探索。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直观感受的层次上升到一种理性层次的认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类比、探索、猜想、论证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拿破仑测莱茵河宽度》 设计说明:在此设置问题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1805年,拿破仑率领大军与德俄联军在莱茵河作战。当时德俄联军在北岸步阵,法军在南岸,中间隔着很宽的莱茵河。法军要开炮轰击德俄联军,必须知道河的宽度。拿破仑为此大伤脑筋。站在南岸远望德俄阵地。忽然,他观察到对面岸边的一个标志O,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测量河宽的办法。他在自己的岸边选点A、B、D,使得AB⊥AO,DB⊥AB,然后确定DO和AB的交点C。然后测得AC=120米。CB=60米,BD=250米,你能帮助他算出莱茵河的宽度吗?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动手画画,探索结论。――你能用最少的条件、最简捷的方法画一个三角形与我手中的三角形相似吗? C A B 45° 1、若有1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设计说明: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 (二)、学生活动、探索新知 A B C 45° 60° 四、教学过程 活动二、合情推理,揭示定理 对学生直觉判定进行数学论证――你会用数学知识说明所作三角形为什么相似吗?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设计说明:直观判断,动手实验,理性思考,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定义进行合情逻辑推理。 四、教学过程 (三)、应用拓展,达成目标 1.做一做,初步应用 判断题: 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 5、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 ) 设计说明:学生思考、练习,相互评价、矫正。使学生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2.学一学,达成目标 例:如图,D、E分别是△ABC这AB、AC上的点,DE∥BC,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设计说明:本例及想一想1意在渗透平行与相似的内在联系,同时,本例有意识地渗透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思想,承前启后。 3.想一想,发散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在上面的例题的条件下, = 吗? = 吗? AD AB (2)、若DE与BC不平行,△ADE与△ABC还可能相似吗?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 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使难度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用几何图形运动变化的观

文档评论(0)

shenl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