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制备(7页).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司匹林的制备(7页),阿司匹林的制备,阿司匹林的制备思考题,阿司匹林的制备装置图,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阿司匹林片的制备,阿司匹林铜的制备,阿司匹林颗粒剂的制备,阿司匹林的制备工艺,阿司匹林制备

阿司匹林的制备 摘要:较全面地介绍阿司匹林,并通过实验分别用浓硫酸、浓磷酸,吡啶和乙酸钠做催化剂, 由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比较四种催化剂对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作用,发现乙酸钠的催化作用最好。 关键词: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催化、吡啶。 一、阿司匹林简介: 阿司匹林,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其中文俗名有: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目前阿司匹林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镇痛、解热 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2)、消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3)、关节炎 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对于炎症引起的骨骼肌肉疼痛有缓解作用。 (4)、抗血栓 阿司匹林在体内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或其他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上还应用于(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目前,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不是很多,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均是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通过酰化反应,将水杨酸的酚羟基酰化,合成乙酰水杨酸。本论文通过四种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比较不同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的催化作用。 阿司匹林的制取(实验部分) 1、实验目的 、学习酰化反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阿司匹林的制备方法。 、掌握易氧化基团的保护方法。 、进一步掌握重结晶的操作技术,抽滤装置的安装与操作。 实验原理 采用水杨酸和乙酸酐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发生酰基化反应来制取。反应式如下: 反应温度应控制在90℃以下,温度过高易发生下列副反应,同时水杨酸在酸性条件下受热,还可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少量聚合物。 高聚物 ②水杨酸的酚羟基(亲核试剂)进攻羰基碳,生成四面体正离子,然后经过质子转移,酰氧基离去而生成产物。 (2)、在碱性条件下(以吡啶为例): ①吡啶作为亲核试剂对乙酸酐的羰基碳进行加成,②酰氧基离去,生成N—酰基吡啶盐(此时N带正电荷,吸电子能力比酰氧基强,进一步增加酰基碳的正电性,更有利于水杨酸的进攻,且是一个好的离去基团)(水杨酸酚羟基进攻N—酰基吡啶盐,吡啶离去,生成产物。 3、实验药品 水杨酸 2.76g 乙酸酐 8ml 10%碳酸氢钠溶液 40ml 8%盐酸 20ml 吡啶10滴 (或浓磷酸10滴,或浓硫酸10滴,或乙酸钠0.4g) 95%乙醇 三氯化铁试液 实验装置图 5、实验步骤(以吡啶为例): 时间 操作步骤 现象 备注 1:20 在100ml干燥的锥形瓶中放置2.76g水杨酸(0.02mol),8ml乙酸酐(0.08ml)和10滴吡啶。 水杨酸:白色晶体 乙酸酐:无色液体,味道类似醋酸。 吡啶:无色液体,有特殊臭味。 锥形瓶应充分干燥,防止乙酸酐水解。 1:47 振摇,使固体溶解,然后在磁力搅拌器上用水浴加热,控制浴温在85℃-90℃,磁力搅拌维持10min。 液体为无色透明溶液。液体快速旋转。 磁力搅拌应尽可能快,让反应物充分反应。 2:01 将反应物冷却至室温,边振摇边慢慢加入26ml-28ml水。 加入水后液体冒出白雾,锥形瓶变热。 将未反应的乙酸酐水解掉。反应放热。 2:19 在冰浴中冷却后,抽滤收集产物,用50ml冰水洗涤晶体,抽干。 溶液中有少数油状物产生,同时有大量白色晶体析出。 油状物为高聚物,说明乙酸酐水解不全。油状物太多会影响产品的析出。可再加入适量水将未反应的乙酸酐水解掉,在进行冷却抽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