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殖民者地偏见下成为黄种人.docVIP

中国人在殖民者地偏见下成为黄种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在殖民者的偏见下成为黄种人 东亚人是1800年开始慢慢“变黄”的:在马可·波罗与十三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的旅行笔记中,东亚人被描述为“肤色白皙”。“黄种人”是欧洲十九世纪的发明,基于非常有限的样本和简陋的“科学”方法,更多是西方想象的产物,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种殖民主义种族话语有如将北美印第安人视为“红色”人种一样牵强,核心目的是贬抑“有色人种”,从而确立欧洲殖民者从体质、智力、科技、文明的优越感和权威性,被粉饰为“客观公正”的“科学”合理化此种族偏见,从而为殖民扩张与剥削控制殖民地人民提供理论武器。本文摘自《新京报新京报书评周刊》,作者张泠,原题为《“黄种人”与殖民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被欧洲人称作“黄种人的战争” 十九和二十世纪的殖民扩张时代也是新型大众媒体和通俗文化兴起时期,欧美种族主义观念不断通过报纸、画刊、电影、漫画、戏剧等在各国广泛传播、复制、再生。地球七十亿智人体质不同无须否认,但将差异构建为永恒不变的种族等级优劣,则是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丛林法则阐释人类社会,用来合理化各种不公与压迫(如历史上的黑奴制及殖民主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再次文化“启蒙”时期,此种(伪)“科学种族主义”话语再次随自由主义“西潮”被毫无反思地本质化(如电视片《河殇》中构建的所谓中国/黄皮肤/“黄色文明”/专制封闭与西方/白人/蓝色文明/民主开放的二元架构)。殖民后遗症潜意识在流行歌曲中显露无遗,除了有学者谈到过的侯德健《龙的传人》、朱哲琴的《黄孩子》和谢霆锋的《黄种人》,纵使向来很有社会批判意识的台湾歌者罗大佑,也不可避免在《东方之珠》和《亚细亚的孤儿》中吟唱“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及“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黄”在殖民者眼中的意味 两百年来,“黄种人”标签被我们毫无质疑地内化为自我身份认同,在意识里根深蒂固,因此有必要介绍一解构“黄种人”神话的“解毒秘籍”: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奇迈可(Michael Keevak)的《成为黄种人:种族思维简史》。 如奇迈可书中所言,东亚人是1800年开始慢慢“变黄”的:在马可·波罗与十三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的旅行笔记中,东亚人被描述为“肤色白皙”。“黄种人”是欧洲十九世纪的发明,基于非常有限的样本和简陋的“科学”方法,更多是西方想象的产物,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种殖民主义种族话语有如将北美印第安人视为“红色”人种一样牵强,核心目的是贬抑“有色人种”,从而确立欧洲殖民者从体质、智力、科技、文明的优越感和权威性,被粉饰为“客观公正”的“科学”合理化此种族偏见,从而为殖民扩张与剥削控制殖民地人民提供理论武器。 此种殖民逻辑会被有些殖民地人内化为自卑情结,甘愿崇拜和模仿殖民者,即批评家法农(Frantz Fanon,1925-1961)所谓“黑皮肤,白面具”和霍米·巴巴(HomiBhabha)的“模仿”(mimicry)论。十八世纪末,沉迷于测量人类颅骨并将脑容量与智力水平关联的德国人布鲁门巴哈(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提出“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等概念,将中国和日本人归于黄色的“蒙古人种”,暗示危险、异国情调及威胁性,大约与蒙古人入侵欧洲的文化记忆有关。西方医学史上也有一系列以“蒙古”命名的病症(如眼疾、胎斑、智障等),尽管缺乏可靠科学依据,为种族主义作祟,仍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直到蒙古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提起抗议。 十九世纪欧洲的所谓科学、医药、人类学学说强化种族偏见和歧视,受此“科学种族主义”影响,十九世纪的西方旅行者称亚洲人“黄色”的愈见频繁,与六百年前截然不同。在欧洲人等式(白=基督教=文明=优越)下,“远东”人(尤其中国人)被视为“一成不变、幼稚、只会模仿”的次人类、处于蒙昧落后的人类初级阶段、等待被教导、统治和“保护”的弱势,甚至中文都被称作“儿童的、聋哑人的语言”。 除了为白人至上和殖民扩张言论正名,针对东亚人的种族歧视论调还与一些历史事件和趋向有关,如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被欧洲人称作“黄种人的战争”,同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绘图指东亚人为“黄祸/Yellow Peril”,此词自此源远流长),1900年义和团事件,及1905年日俄战争,引起欧洲对东亚“黄种人威胁”的不安。自十九世纪中,大量华工在北美开矿和修铁路,但在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及与白人通婚,日本人同样受到歧视。 “黄”是如何被我们内化的 《成为黄种人》一书中也提及,“黄种人”遭遇中国,有个殖民者乐见的巧合,令殖民偏见被中国古老神话的光环遮蔽而更具欺骗性: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是皇家的颜色,也是滋养华夏文明的土地与河流的颜色:黄土地、黄河,还有,人们自称“炎黄子孙”。 但此处的“黄”更多具象征意义,与肤色并无直接关联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