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priseDynamics软件上机实验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nterpriseDynamics软件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 工业工程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黄升 指导教师: 李文川 二O年 月 Enterprise Dynamics(ED)软件的建模与仿真 指导教师 李文川 教 师 评 语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实验案例 在一个工厂的分派部门,产品都堆积在托台上。产品和托台通过两台分开的输送机到达这座托台堆垛机上,堆垛机不分型号,能将产品向上堆积,或将产品相邻堆积。堆积了产品的堆垛机经下一台输送机到达包装机器,产品在这里用塑料包装。包装机器能同时包装来自不同托台的产品,也能包装来自单个托台的产品。 该系统有以下几个要素: (1)每隔5秒,一个产品就经过辊子输送机到达托台堆垛机; (2)按照负指数分布,平均每隔40秒一个托盘经过另一个辊子输送机到达; (3)倘若所有产品已到达,托盘堆垛机每次放8个产品在托台上,并且每个托盘需要整整20秒时间; (4)链子输送机将所有托盘输送至包装机器; (5)包装机器最多能同时用塑料薄膜包装4个托盘,而对于每个托盘,(根据负指数分布)平均需要120秒将托盘上的产品用塑料薄膜包装好; (6)输送机的长度在这里不会有影响:选一个大约10m长度的就行了。速度始终是1m/s。每个产品长度50cm,托台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1m。 我们用可堆积传送带来代替辊子输送机,而用不可堆积传送带来代替链子输送机。另外,用打包原子代替托台堆垛机,用多功能服务原子代替包装机器,用容器代替托台。 ★案例续 (1)、为了控制工作量,系统每次处理不超过5个托盘; (2)、公司现在想在包装过程后将托台与产品分开,并用另外一个传送系统将它们送回托台堆垛机。在系统内的托台数仍不超过5个。 1、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Enterprise Dynamics(ED)软件并会利用Enterprise Dynamics(ED)软件建立简单的仿真模型; (2)通过对Enterprise Dynamics(ED)的操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Enterprise Dynamics(ED)软件的基本元素、基本操作和建模基本过程; (3)通过实例练习Enterprise Dynamics(ED)的建模和仿真过程。在建模和仿真过程中,进一步学习Enterprise Dynamics(ED)的其他功能。 2、实验步骤 ★实验案例 (1)打开软件,进入操作界面; (2)根据实验案例,选择相应的原子(两个源和一个接收器)、通道(两条可堆积通道和一条不可堆积通道)、一个打包原子、一个多功能服务原子以及一个容器建立案例模型; (3)根据案例实际情况,设置模型参数; (4)运行模型; ★案例续 (1)加入锁定原子和解锁原子——路径连接——设置锁定参数——运行模型; (2)加入解包原子——去除解锁原子——路径连接——运行模型。 3、实验记录 ★实验案例 (1)建立模型及路径连接 (2)参数设置 (3)运行模型 ★案例续 (1)加入锁定原子和解锁原子——路径连接——设置锁定参数——运行模型 (2)加入解包原子——去除解锁原子——路径连接——运行模型 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及分析 Enterprise Dynamics(ED)软件是以对象为导向,并可以进行建模和仿真的一个软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原子来建立自己的模型。通过8个课时的实验课程,对Enterprise Dynamics(ED)软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进一步对Enterprise Dynamics(ED)软件就是运用原子来建立自己的模型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案例操作中,首先把实际案例中的元素进行原子化,用可堆积传送带来代替辊子输送机,而用不可堆积传送带来代替链子输送机。另外,用打包原子代替托台堆垛机,用多功能服务原子代替包装机器,用容器代替托台;然后再按照案例要求,连接好路径;其次,更改相关参数;最后,运行模型。后续的案例续也是采取类似的步骤进行操作。通过这次实验,对Enterprise Dynamics(ED)软件也是有了一个很好地认识,个人觉得运用Enterprise Dynami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