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与“乐”以载道——中西歌剧音乐核心创作观之比较研究.pdf

“文”以载道与“乐”以载道——中西歌剧音乐核心创作观之比较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以载道与“乐”以载道——中西歌剧音乐核心创作观之比较研究.pdf

2015年第五期《音乐创作》 “支"以载道与“爵"以载道 ——中西歌剧音乐核心创作观之比较研究 吴红歌 摘要:西方歌剧艺术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凸显了欧洲文化艺术的精髓,在创作和欣赏中十分注重音乐的表现力。 受其影响,中国在20世纪开始尝试歌剧创作,借鉴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段,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歌剧形态。中西方歌 剧在表象和内涵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差异,其核心在于“文”与“乐”在歌剧音乐创作中谁是第一性。中国注重剧本和剧情, 而西方歌剧注重音乐的主导性。这并非认识上的偏差,而是来源于深刻的民族文化差异。我们的研究着眼于中西歌剧核心价 值观的对比,并以此为媒,思考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西歌剧:剧本创作: 音乐主导性: 文乐兼备 歌剧艺术发源于古老的欧洲,它融汇了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文学、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音乐旋律的“穿针引线” 中形成了西方声乐艺术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虽为多种艺术形式的复合体,但在歌剧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思维中,各种 艺术形式所承担的侧重各有不同,而相比之下最为重要的当属各种与音乐有关的元素。比如:音乐旋律线条的构思,乐队配 齐编制的审慎思考,歌唱声部的配比,声乐技巧的多样化体现等等。而诸如文学或戏剧等方面的因素则往往从属于音乐而存 在。 当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炮火席卷中国时,作为文化殖民的一部分,歌剧在有意无意间被携带到中国,并逐渐引起中国音 乐节界的重视和创作思考。当战争的硝烟散尽,国人以一种平等的视角继续品评歌剧的味道时,不由的深深为之所吸引,强 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使他们认定:中国同样可以创造出歌剧,而且能够诞生更伟大的歌剧。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 间,中国的音乐家不遗余力的在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上辛苦耕耘,而我们也客观地看到:成绩斐然,佳作辈出。 不过当我们将中西方歌剧音乐的范本进行比较,并放置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态中进行对比时会发现:虽文化品种极为相 似,但核心的艺术路径却大相径庭,最根本的表现在于对“文”与“乐”的不同认识和追求。而归根结底,是在不同社会文 化底蕴中形成的独特艺术理想。 一、中西歌剧音乐的本质区别:“文”与。乐”的不同艺术语境 中国歌剧的出现受西方歌剧的启蒙,这自不必说,不过在当时的中国音乐发展中并不认同西方的音乐风格,也没有能力 驾驭西方的音乐技法。而反观国内的音乐素材却玲琅满目,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数不胜数,根深蒂固的中国艺术创作 观念更为中国歌剧的诞生提供了触类旁通的经验。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中,无论民歌小调或是舞蹈曲艺,其最为主要的功能并 非在于艺术的精妙或对于社会大众的文化熏陶,而主要在于社会功能性,即:生活生产知识的传播,历史事件的传承流转, 人与人之问的信息传递和交际沟通等。归根结底,是为了传递文化,而并非传递音乐。在宋元和明清时期开始兴盛的民间曲 艺,无论是杂剧、说唱、传奇、戏曲,都十分重视剧情的引人入胜,而长久以来逐渐养成的“听故事”情结已经渗透到了各 种各样艺术品种的创作构思当中。 中国歌剧,特别是民族歌剧的初立,很大程度上源于戏曲的帮衬。戏曲艺术其实与西方歌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聚集 了多种艺术体例,有故事、有情节、有音乐、有唱腔,是一种综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但在戏曲音乐的 创作构思中,音乐并不是重中之重,而是用来“讲故事”的辅助工具。当音乐不作为最重要的艺术重点时,对它的要求便不 会特别苛刻,音乐可以不完全原创,利用“曲牌体”和“板腔体”提供的大量素材库来选取合适的音乐“创腔”,不同的戏 曲剧目经常可以选用完全相同的曲牌,这样的自由借鉴都体现了音乐的从属性。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歌唱艺术对于文辞的 考究程度却十分严谨苛刻,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近代的弹词唱赚,甚至今天的评书相声,都十分注重文辞的合辙押韵,语言 的内涵修养,语言表现力的生动传神。 由此可见,中国的音乐传统,尤其是歌口昌传统始终建立在文辞的基础上。正因为自古以来便注重歌唱语言的功能性,所 以在民歌的传承中从未有对音高、节奏、调式的苛刻强调和严谨论证,而是以口耳相传这种比较随性的方式互相传递,不重 其表,只关注内在的言辞和隐含意思是否传达完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诗经》中几百首诗词文字可以被记载保存,但其 ·112·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