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民俗.pptVIP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岁时节日民俗.ppt

总之,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独有的“阴阳和谐”观念发现了早春时节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看不见月亮的日子的价值意义──开端,于是把它确定为自己历法制度中一年的开端,这就是春节。 此后,人们陆陆续续创造了神话和种种仪式行为来标志这个开端,说明这个开端。不同的社会阶层按照自己的理解,赋予春节不同的文化意义。但是,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 相关文献 《中国的民间节日》,范玉梅编著,人民出版社,1986 《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韩养民,郭兴文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论节日文化》,高占祥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民间节日》,刘乡英著,海燕出版社,1997 《细说中国节》,乔继堂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宋兆麟,李露露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常建华著,中华书局,2006 《端午节》,孙正国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节日文化论文集》,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学苑出版社,2006 三、岁时节日的形成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岁时节日的形成及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 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节期的选择、节俗活动的形成与发展,显示出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制约及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把握。下面从两个角度谈岁时节日的由来。 1、节期的最初选择 我国的岁时节日系列,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产生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依靠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观象授时”。所以我国古代天文知识发达甚早。 对天象的观测及纪录,使人对天象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 日月运行的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 历法发明以后,人们继续以天象、物候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它。 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是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一是自然崇拜。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对土地及土地神的崇拜等。 二是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 三是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古人相信征兆,认为吉凶祸福,必有前兆。日、月、星、风、雨、云、雪、雷等诸般自然现象均被当作征兆对象。古人根据各种兆象,预测未来事物,于是产生了占卜。 为了消灾远祸,防患于未然,古人有很浓的禁忌观念,体现在节日中,便形成许多禁忌习俗。 由此可见,岁时风俗源自上古。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动因。 关于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只是因为他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 如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节”等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 四、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春种、夏锄、秋收、东藏的生产性节律响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新岁开春,万物复苏;但冬土乍开,农事无多,农家生活相对闲适。人们祭天敬祖、鞭春劝农、拜大年、赏花灯、闹社火、过花朝、感应春气萌动,踏青郊游。通过一个个春的节日,频频种下希望的种子,祈盼着秋天的好收成。 入夏,农事渐忙,少有闲暇;且冬谷既尽,宿麦未登,青黄不接,更兼炎夏暑热,疾病易生。故端午习俗主要以驱邪避瘟、除恶去毒为生。盛夏酷暑,更有“曝暑”“伏闭”等驱、避之俗。 金秋时节,新谷登场、瓜果成熟。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秋社报赛、荐新祭祖、拯孤照冥、团聚赏月、饮酒登高。既是报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