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夏完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物 夏完淳

满清入关后,江南的士人不甘受满人的统治,纷纷举起抗清的义旗。松江(在今上海市)有一批读书人在夏允彝和陈子龙的带领下也开始了反清斗争。夏克彝有个年才十五岁的儿子叫夏完淳,又是陈子龙的学生。夏完淳自小就读了不少书籍,能诗善文,在他的父亲、老师影响下,也参加了斗争。 一年后,夏完淳的父亲、老师都相继牺牲了。而他自己也因为叛徒告密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八十天。他给他亲友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和书信。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主持审讯的是洪承畴。洪承畴知道复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软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问夏完淳说:“听说你给南明鲁王写过奏章,有这事吗?” 夏完淳昂着头回答:“正是我的手笔。” 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神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复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条,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掉。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脸色像死灰一样,不敢再审问下去,一拍惊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公元1647年九月,这位年才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临刑时,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郭沫若曾写话剧《南冠草》,歌颂他的英雄气节。他留下了300多篇诗词,高风亮节,肝胆照人。传世作有《南冠草》、《玉樊堂》、《续幸存录》等,今合编为《夏完淳集》。夏完淳于1647年9月在南京就义后,由友人运至松江县荡湾,葬于其父之侧。 1956年,夏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完淳(1631-1647) 明代诗人。原名夏复,乳名端哥,号存古、小隐、灵首。华亭(上海松江)人。著有集《南冠草》等。 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上海松江县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均是文名卓著、讲求气节的民族英雄。夏完淳被清廷捕获,洪承畴想软化他,夏坚贞不从,还把洪奚落一番,便从容就义,年仅十七岁。著作有《玉樊堂词》,其作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明末词坛占有重要的位置。 年代:明 作者:夏完淳 作品:绝句 内容: 扁舟明月两峰间, 千顷芦花人未远。 缥缈苍茫不可接, 白云空翠洞庭山。 年代:明 作者:夏完淳 作品:寻芳草 内容: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恨柳丝,系得离愁住,系不得离人住。 年代:明 作者:夏完淳 作品:婆罗门引 内容: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千秋血映忠魂路 ——夏允彝 夏完淳墓 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后,便如一股狂风,驰突南北,纵横天下,一时神州狼烟四起,腥风血雨席卷天下。明朝无数忠臣义士宁死不屈,奋然而起,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用自己的血肉,为中华的光辉历史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这场南明抗清斗争,先后历时40余年,仅据清代官方颁布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所记,就有3600余人殉国。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就是其中的二位,他们的事迹,犹为后世传诵。他们的墓地,也成为后世凭吊忠烈、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明末南京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人。青年中举,41岁时,与陈子龙同科登第。后来组织几社,因与复社宗旨相同——兴复绝学,遂并入复社,成为复社后期领袖。42岁时任福建长乐知县5年,据乾隆《青浦县志》载:“允彝以明季名儒出宰期邑,仁心善政,浃人肌髓;至今俎豆名贤,称颂弗衰。”崇祯十五年(1642)秋,因母病故回籍守丧。崇祯十七年,北京被李自成义军攻破,崇祯帝吊死景山,出于夏允彝的传统忠君思想,便将仅有家产尽数捐出,以“为江南、浙东西举大义倡”。面对汹涌南下的清军,他不惜身家,四处呼号,广联明军旧部。于清顺治二年(1645)夏,与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时年仅15岁的夏完淳也从父志,投身义军。后兵败,特别是苏州一役的兵败,给夏允彝打击很大。有人劝他出海暂避,他哥哥夏之旭劝他出家,均被拒绝,他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僻居乡

文档评论(0)

wh904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