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合院情结.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四合院情结

我的四合院情结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每当此时我都要啰嗦一番:我的籍贯是江苏江宁,出生在辽宁沈阳,成长在北京,您说我是哪里的人呢?   籍贯地、出生地、成长地,过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会十分明确地指向故乡,但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人们的空间归属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简单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以我为例,江苏江宁是父亲的出生地,也就成为我的籍贯地,但是我一天都没在那里生活过;我出生在沈阳,但是出生仅3个月,便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被母亲抱着来到了北京,显然我成为不了真正的沈阳人;来到北京,一住就是60年,自认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从小到老,填写各类表格时,无论是籍贯一栏,还是出生地一栏,都不能填“北京”。   一   在记忆中,我们一家前后居住过四处北京的四合院。我是在四合院里学会了说第一句话,也是在四合院里学会了走第一步路。因此,我应该有资格被称为“北京人”,而且是曾经居住在四合院里的“老北京”。   我在第一处四合院里居住了6年。1954年全家初到北京时,住在南城东四块玉的四合院民居里,那属于一座大杂院。在童年的记忆中,我们跟着大人们举着竹竿,上面绑着彩布条,满院跑着大声喊着轰赶麻雀。当时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据说全城都在同一时间轰赶它们,麻雀飞累了就会掉下来,在我的印象里确实看到麻雀们在惊惶地飞,但是没有看到过它们掉下来的“战果”。如今随着北京雾霾天气的增多,麻雀不用轰赶就已经少了很多。   在第二处四合院里居住的时间最短。1969年我随父母去湖北沙洋财政部“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底独自回京参加初中毕业分配,成为一名学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大门巷胡同在西长安街的北侧,是一处新翻建的独门独院,我与姐姐、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一家十几口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在这里,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围中最宝贵的家庭亲情。   在第三处四合院里居住的时间最长。1972年,母亲也从“五七干校”回京,单位分配了位于美术馆后街的住房。这是一组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在这里居住期间,经历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情。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地区也有强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后墙被震垮,垮塌下来的砖瓦封堵了邻院的巷道。为防余震,全院在院前的道路上住了一段时间,我也因此学会了搭建防震棚。在我们居住的四合院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吉祥胡同甲5号》,据说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题材的电视剧,由此可见这组四合院的典型性,这也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空间。我和母亲住在前院的两间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是居住面积的狭窄,并没有影响我骑着自行车接回了新娘,我们在此院内举办了婚礼。两个星期后我去日本留学,4年之后再次回到这里,一切如旧,那时北京城区的变化是缓慢的。但是,儿子出生以后,生活空间骤然变小,房间里被大人和孩子的东西挤得满满的。庭院则比较宽阔。前院一共住了7户人家,邻里关系十分融洽,从未发生过口角。一棵大槐树的浓密绿荫,遮盖着半个院落。夏天的晚上,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板凳,围坐在院子中间,从世界大事到柴米油盐,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也是北京四合院特有的交往方式。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彩电,大家在院落里聊天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院落仍然是邻里的共享空间,敬老爱幼、包容礼让等传统美德,始终洋溢在这座四合院的每个角落。   在第四处四合院居住的时间不长。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临辟才胡同,闹中取静。院中有两棵果树,一棵是柿子树,另一棵是枣树,使小院的环境充满生机。那时,我们的孩子刚刚一岁多,开始学习说话和走路,四合院的环境无疑非常适宜和安全。   长期以来,在不同地点、不同规模、不同邻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四合院生活的体验,最深刻的不仅仅是它作为物质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情结,是对那个成长空间的眷念,更承载着对父母、亲人、朋友的思念。忘不了街坊们海阔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小伙伴们的嬉戏打闹,忘不了院里醉人的鸟语花香,忘不了胡同里走街串巷小贩们的叫卖声。这份情怀,只有久居胡同四合院才能获得。   二   实际上,在北京地区,四合院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它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待人居环境的态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所做的独特贡献。四合院中的每一细微之处,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四合院里的居民、房屋、内外环境,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可以供子孙后代们体验、享受和传承。离开四合院已有多年,但是每当看到或听到又有一条胡同、一座四合院消失,总有一种悲情涌上心头。在我的记忆深处,早已烙印上永远的四合院情结,甚至成为内心中对于城市记忆最柔软的地方。四合院建筑的消失只是一个方面,同样可惜的还有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的消逝。据报道,1949年北京旧城共有胡同3050条

文档评论(0)

wh904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