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六种温带森碳密度和固碳能力.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六种温带森碳密度和固碳能力.pdf

—■—●■■——■■■■■——■———●●——■●●●—■■■—■——■■■—■■——●●———●■■—■——■———■■■_—_—·——●■■■一 JJ¨¨洲w¨¨川川川川-Ⅲ-…-¨¨Ⅲn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c02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因而在减少日益增长的温室 效应和维持气候系统的稳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确估算森林碳储量和碳通量是评 价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碳收支贡献的首要条件,而探索森林碳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对 于构建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和评价预测森林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非常重要。本研究 以处于同一气候区内林龄相近的六种温带森林(即杨桦林、硬阔叶林、红松林、兴安落 叶松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为研究对象,旨在量化六种林型十种主要组成树种的碳浓 度变异以及采用不同碳浓度估算生物量碳的误差,同时采用样地清查和异速生长方程法 量化六种林型的碳密度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分配格局及其控制因子,并评价其固 碳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十种主要树种生物量器官的平均碳浓度波动在47.1%(细根)至51.4%(叶)之间, meancarbon amurense Rupr.) amurensis koraie凇括Sieb.et (55.1%)紫椴(Tilia Zucc.) Rupr.)(53.9‘绚红松(Pinus mandshurica mandshurica (53.2%)水曲杉P(FraxinusRupr.)(52.9%)胡桃楸(Juglans Maxgun.)(52.4%)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Fisch.)(47.6%)兴安落叶松(Larix mono gmelinii Maxim.)(46.4%)白桦(Betulaplatyphylla Rupr.)(46.9%)五角槭(Acer davidiana Sul【.)(46.1%)山杨(PopulousDode)(43.7%)。忽略上述碳浓度的种内和种间 变异将引起的生物碳储量估算误差波动在.6.7%至+7.2%之间,其中约93%的误差是因碳 浓度在种内不同生物量器官间的变异引起的。WMCC与优势木的平均年增长量呈显著负 相关关系,表明在固碳林营造时选择速生树种的同时,应该折中考虑其较低碳浓度而引 起的固碳量损失。 林龄相近的六种林型,虽然所处的立地条件和林分组成不同,但林型间的生态系统 碳密度及其组分(除碎屑碳库外)差异不显著,而利用胸高断面积标准化之后却发现其差 tC 异显著。六种林型的总碳密度波动在186.9—349.1hm2之间;其中,植被碳密度、碎 tC 屑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分别波动在86.3—122.7、6.5一lO.5、93.7—220.1hm-2之间, 库中,乔木层占99%以上。叶生物量、中细根(直径5mm)生物量、根冠比、中细根与 tChm-2、0.95—3.24tC 叶量之比分别波动在2.08—4.72 122.2%之间。六种林型中,以红松林的叶生产效率(总生物量与叶量之比)最低(22.6 gg。 1)、兴安落叶松林的中细根生产效率(总生物量与中细根生物量之比)最高(124.7

文档评论(0)

qiaochen171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