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图解资本论.ppt
本文观看结束!!!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通过主体、客体、综合三种形式展开分析。体现了从分立形式到综合形式的质变。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才允许把工作日限定在必要劳动上。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一方面是因为工人的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他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社会准备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所必要的劳动。P578 在劳动强调和劳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社会工作日中必须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就越小,从而个人从事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从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P579 剩余价值率的三个公式之间构成形式、本质、属性之间的联系。这是科学论述具有的三段式结构。 工资的两种形式分别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二者形式不同,社会属性相同。这种形式不同直接关系到劳动的分配方式、管理方式,但是它不会改变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属性。 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形式是劳动报酬即工资。工资形式消灭了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对立性,使它从表面形式上看,劳动报酬合情合理,它是通过契约事先协商好的,属于等价交换。实际上由于劳动者在占有关系上不平等,结果导致在劳动合同上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以契约形式出现的劳动报酬,丝毫也不能改变剥削关系以合理合法形式继续存在。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和,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之和,构成他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工作日。P257 从动态过程角度分析工作日的属性、形式和特点。体现了系统分析——四分法形式,本质是两分法——同一律。 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不断再生产工人本身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它的总长度随着剩余劳动的长度或持续时间而变化。因此,工作日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定的。P259 另一方面,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而是流动的量,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不过它的最低界限是无法确定的。工作日是在身体界限和社会界限之内变动的。但是这两个界限都有极大的伸缩性,有极大的变动余地。P259 剩余劳动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徭役制度下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在空间上分开,具有独立的可以感觉到的形式,雇佣劳动契约形式下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融合为一体,无法分开的形式。公有制下占有关系掩盖了劳动合同制中存在的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划分,使它从形式上消失了,然而,官僚者的无偿侵占表明,在劳动者的全部劳动中依然存在着一部分无酬劳动,即剩余劳动。这就是被官僚者无偿占有的那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它在那时提出的要求,同它在成年时期不得不忍痛做出的让步比较起来,诚然是很有限的。只是过了几个世纪以后,“自由”工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自愿地,也就是说,才在社会条件的逼迫下,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资料的价格出卖自己一生的全部劳动时间,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本身,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自己的长子继承权。P300、301 参见第八章工作日的具体论述。P258~335 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人在走出生产过程时同他进入生产过程时是不一样的。在市场上,他作为“劳动力”这种商品的所有者与其他商品的所有者相遇,即作为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遇。他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时所缔结的契约,可以说像白纸黑字一样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以后却发现:他不是“自由的当事人”,他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时间,是他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时间;实际上,他“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P334、335 马克思给出了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它的内涵是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值。一方面表明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另一方面,表明从事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资本金。 马克思对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在生产过程的进行中的变化,从形式、属性、特点和动态过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有机结合。形式逻辑是静态的三段式,辩证逻辑是动态的过程形式。具体观点参见P343、344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分工、协作、工艺技术改进等形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的。依据三段式法进行论述。本质属性是一,具体形式是三。逻辑规则是两个层次三位一体。 相对剩余价值属于本质概念,它需要通过对比关系确定下来。相对和绝对属于认识的两种形式,由此体现出“存在是一,认识是二”的逻辑规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