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文化艺术之乡黑山二人转项目申报表.docVIP

2014中国文化艺术之乡黑山二人转项目申报表.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中国文化艺术之乡黑山二人转项目申报表

2014-2016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表 申报主体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人民政府 特色民间文化资源 或艺术形式 黑山二人转 所属类别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手工技艺 □民俗活动 负责人姓名、职务 及联系方式 崔恒 黑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电话: 联系人姓名、职务 及联系方式 孟繁东 黑山县文化旅游局局长 电话:5233999 所辖下一级行政区划数量 21个乡镇 开展活动范围 占当地行政区划比例 85% 当地常住人口数量 64万 参与人数占当地常住人口总数比例 80% 是否被命名 2011-2013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是 □否 辖区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人口概况、 基本历史) 黑山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市最东部。东与辽中、新民两县接壤,西与北宁、阜新两县毗连,南接台安、北宁,北与阜新、彰武为邻。全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近似铧形,南北稍长,东西略窄。地势西北高,东南洼。西北部多低山土岗,是丘陵地区。中部和东南部为冲积平原,一望无际。境内共有丘陵59万亩,水域33万亩,其余为平原,耕地165万亩,形成一水二山七田的自然格局。全县辖21个乡镇。人口64万。汉族为大多数,蒙古族、回族、朝鲜族人数较少。 黑山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8℃,极端最高气温为37.1 ℃,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7.6 ℃,年平均降水量为561.6毫米,无霜期为161天。可开采的地下矿产有膨润土、煤、沸石、珍珠岩、玛瑙石、绵石等,其中膨润土埋藏量约6亿吨,质量之优居全国之首,是境内第一大矿藏。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平均储量为2.8亿立方米,大部分地区是甜水,少数地区水质较差,含有氟化物。102国道、沈山、大郑、沈承铁路贯穿县内,构成了交通便利,道路畅通,黑山二人转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特色民间文化资源或艺术形式情况 项目简介(历史沿革、 特色亮点) 历史沿革: 二人转,又名东北地方戏,史称蹦蹦。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百戏杂艺演化而成,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东北民间语言、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的宝库,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拥有亿万观众的民间艺术形式。 东北二人转发祥于黑山县,这已经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可,在国家集成志书《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辽、吉、黑三省卷)中,有明确的阐述。 经考证,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老叉婆)。据1918年撰《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载:王纶生(1723~1776),名蹇,字纶生,一名笑尘。锦州镇远堡(黑山县)人,号“老叉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生。生时家衰,其父以头巾包裹,故名蹇字纶生。三岁丧父,寄伯父篱下,倍受白眼。十二岁就离开镇远堡流浪到锦州。在锦州他认识了一个人称“孙大娘”(男)的卖艺人,就收为义子,教他琵琶、三弦、笛子、竹板、太平豉、花棍及蹦蹦唱词。他们父子二人扮成男女,常在锦州西关老爷庙戏台、东关关帝庙土台子演唱蹦蹦,人们把这种演出称为“双玩艺儿”。这是所知二人转最早的称谓 黑山县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又有白厂门、半拉门等边关集镇,自古以来就商贾云集。由于特殊的的地理位置,繁荣的经济,使早期的东北二人转在此落地生根。 在清光绪年间,黑山二人转的演唱活动达到当时的鼎盛时期。在黑山的大地上,到处都活跃着被人们称作“唱秧歌”的二人转班,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庞奉班、葛升班、马玉班、郭春发班等。其中庞奉班从清朝到伪满时期连年成班,到处演出,这样在当时就形成了以黑山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黑山二人转艺人群。 解放后,黑山二人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振兴地方戏剧团与苗得雨份子班合并,这就是黑山地方戏剧团的前身。 项目特点: 黑山二人转不仅内容丰富,形态繁多,而且艺术特色也很鲜明突出,有说唱性、戏曲性、秧歌性、滑稽性;唱功、说口、扮功、舞蹈、绝活,称四性五功。 四性: 1、说唱性 黑山传统二人转的说说唱唱,叙述代言,装文扮武靠二人的曲艺本质特征便得到发展。黑山二人转老艺人,板头准、唱腔功夫过硬。 2、戏曲性 民国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二人转受梆子、落子等戏曲影响较大。二人转增加了喊诗头、拉架子、起霸、单刀架、翻跟头等表演,被二人转艺人称为外五行。 3、秧歌性 二人转形成之初(秧歌下清场),舞蹈与唱词内容的结合不是很紧。随着小秧歌表演的发展,舞蹈与唱词逐渐结合,黑山二人转由于说唱性强盛发展,秧歌性相对薄弱,但仍做为本质特征之一保留在二人转中。 4、滑稽性 滑稽性是二人转的基本属性之一。传统二人转是丑角艺术,下装称为唱丑的。丑角的根本特征是滑稽、幽默。具有喜剧特色的说口十分丰富。 五功: 1、唱功:黑山二人转讲究唱功和板头。唱腔有板有眼,专讲赶板夺字。有时仅打一副竹板,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