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严修与《严修日记》.doc
严修与《严修日记》
严修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的“校父”,亲身参与了清末、北洋时期许多重大事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严修有日记的习惯,留有一部跨越54年的日记手稿。这部日记内容丰富,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教育史、政治史、社会史、地方史的一手记录,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史料,值得学界深入挖掘。
严修(字范孙,1860―1929年)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的“校父”,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自幼读书治学,1883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886年散馆授编修。1894年任贵州学政,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并于1897年奏请开经济特科,发科举改革、戊戌新政之先声。因此得罪座师、翰林院掌院徐桐,1898年任满回京,即请长假。返津后,延聘张伯苓为塾师,从此两人长期合作共办新学。1902年自费赴日考察教育。1904年受直督袁世凯之邀,总理直隶学务,上任前再赴日本考察。回国后,推广新式教育,创建一系列新学堂,并改家塾为敬业中学堂(后改名南开学校)。1905年学部成立,任侍郎,推动全国教育改革,制定了中国首个官方颁布的教育宗旨,积极推动教育的近代化。1909年请假回津。清末至民初,屡拒各方邀请,不再出任官职,专心从事文教、公益事业。1912至1914年先后赴日、欧考察。1915年,袁世凯欲复辟帝制,严修以故交入都力争,不得。1918年,赴美考察。1919年同张伯苓等创建南开大学。1927年,与同仁筹立崇化学会。1929年逝世。严修一生经历了晚清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近70年政治社会的巨变。他终身记有日记,其中保存了大量中国近代政治、社会、教育、对外交流的珍贵史料。
严修生前身后曾得到很高评价,被誉为“教育界之道德家”。①出版于1918年的《当代名人小传》中,严修被列为教育家之首。严修去世后《大公报》发社评,称他“殆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②他的学生周恩来也曾说:“严先生是封建社会的好人。”③历史学家傅斯年曾欲作北洋时期历史曰《民国北府记》,计划单独做传者二十余人,其中以严修为“清正”列传之首。④至于自袁世凯以下北洋时期大小政要,更是将严修作为当代严子陵(两汉之际隐居的高士),仰之弥高。
对于严修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现在的研究仍嫌不足,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量资料尚未得到很好的整理和利用。严修一生留下大量文字资料,包括日记、书信、诗文、书稿、札记以及任官期间的档案。其中一部分曾在严修去世后出版过,但都已非常罕见。在这众多史料中,《严修日记》最为珍贵。从现存日记手稿看,严修从17岁开始记日记,一直记至70岁去世前一个月,前后跨越54年,虽有间断,但总体上相当完整。
清代士人多有记日记的习惯。严修就曾研读过钱大昕、曾国藩等先贤的日记,他的师友中也不乏记日记者。不过对他影响最直接的是其父严克宽。严克宽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盐商,在世时热心地方慈善公益事业,在天津开办有育婴堂、施材社、惜字社、备济社、牛痘局、灯牌公所等。①严修终身从事公益、教育,正是遵父之道而行。在修身方面,严修对父亲十分佩服,曾撰写《先父仁波公事略》歌颂其德行,文中提到父亲记日记的情况:
吾父中年以后,日有日记,记身过、口过、心过。尝以事诃叱仆人,修窃异之。越日,见日记册中果有自讼之语。②
严修学习了父亲记日记自省的方法,他的第一本日记《丙子日记》中就有“身过、口过、心过”栏目,或许用的就是与父亲同样的日记本。严克宽去世后,严修曾将“先考日记四本又信稿一本,交秀文斋装潢”。③可以说严修写日记习惯的养成,正是得自其父真传。
严修一般于晚间记日记。据他制定的一个日程计划,写日记是每日亥初(晚9点)的任务,④大体上是当日记当日事。有些日记先作草稿,后复钞写。如《欧游日记》全用正楷,即为乙卯(1915年)九月誊写。但也有时因各种原因,当时未记事后补写。如丁亥五月十九日、庚寅四月初七日、甲午九月十七日等有“补日记”的记录。此外还有一些日期记错,于文后注明者,如:“王云翁来。系昨日。”可知非当日所写。但这些补写一般不会相隔太久。就笔者目前所见,相隔最远、篇幅最大的一次补写见于壬辰(1892年)七月一日日记:“自庚寅九月逮今,日记中辍,匆匆将已二年。”可知现存的庚寅、辛卯、壬辰日记中都有大量内容为此后所补。虽然如此,这次补写基本上有书信草稿、诗文、会课或随手所记资料为依据,可信度和准确度还是有一定保证的。
严修早年日记多用印好栏目的日记本。如丙子日记和丙戌正月十三日至三月三十日日记用一种版心印有“毋自欺堂”字样的日记本。甲申至丁亥上半年(除上述一册丙戌日记外)共五册题为“恒斋日记”一、二、四、五和“无恒斋日记”,使用的是另一种日记本。丁亥下半年至甲午日记(另有甲辰日记与甲午同期写于一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