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34 卷 第 12 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34 No.12
2015 年 12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Dec .,2015
格栅式地下连续墙竖向载荷模型试验研究
1 1 2 1 1
吴九江 ,程谦恭 ,文 华 ,曹建磊 ,张建磊
(1. 西南交通大学 地质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0031 ;2. 西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格栅式地下连续墙( 以下简称:格栅式地连墙)作为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为高铁软土地基处理提供了新的
技术方案,然而目前其竖向承载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室内相似比为 1 ∶30 竖向载荷试验,对软土地
基中的单室、两室与四室墙基础进行研究,试验结论表明:3 种基础的 Q-s 曲线均为缓变型,且随着格室数目的
增加,格栅式地连墙的极限承载力得到了提升,但并非呈线性增长;外摩阻力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与墙–土相对位
移及土性参数有关;基础内摩阻力基本呈上小下大的“L ”形分布,且基本发挥于墙端以上约占墙体深度 1/4 的界
限内,内摩阻力的发挥与内部格室尺寸有关,格室尺寸越大,越能调动基础内部摩阻力的发挥;基础的承台土反
力发挥程度十分有限,总体呈“马鞍形”分布,并可忽略其对基础承载力所产生的贡献;加载过程中,基础均存
在由“端承–摩擦墙”转变为“摩擦–端承墙”的趋势;在基础埋深与墙厚一定时,采用格室数目较少的基础形
式,相比扩大格室尺寸大小,将对削弱基础的“群墙效应”起到更好的作用,从而使基础取得较好的承载效能。
关键词:基础工程;格栅式地下连续墙;侧摩阻力;软土;竖向承载力;土芯;群墙效应
中图分类号:TU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915(2015)12 –2580 –13
MODEL STUDY OF THE VERTICAL BEARING BEHAVIOURS OF
LATTICE SHAPED DIAPHRAGM WALLS AS BRIDGE
FOUNDATIONS IN SOFT SOIL
1 1 2 1 1
WU Jiujiang ,CHENG Qiangong ,WEN Hua ,CAO Jianlei ,ZHANG Jianlei
(1.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 610031 ,China;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bridge foundation ,the lattice shaped diaphragm wall(LSDW) provides a potential new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bridge foundation in soft soi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s. In this paper,
three LSDW foundation models with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