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docVIP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doc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战略,从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校所)协同、其他协同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季青春(1984-),男,江苏海门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讲师;考宏涛(1969-),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YB20120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5-02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因此,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才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同时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资源共享,才能实现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1]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是继“211”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需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是长效机制,没有固定的考核指标,而科研可以具体量化,因此高校在目前的体制下更加侧重科学研究。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很难遇到大学教授亲自授课,而且即使很多年轻教师教学再好,也很难评上高级职称。因此,目前的体制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侧重于科研。由于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严重失衡。而实际上,人才是创新的主体。要实现国家的宏伟蓝图,培养创新型的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2]协同创新给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协同创新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的汇聚,突破创新主体间原有的隔阂,实现多方深度合作。高校协同创新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协同主要指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科研在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下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分享;外部协同主要指高校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科技攻关,围绕共同目标,构建产学研的创新平台。[3-4]   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遇到的困难归因于协同创新机制缺乏。从高校内部来看,教学、科研、管理各自为政,彼此间很难做到资源共享,不能给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从大学外部来看,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这三大组成部分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没有真正形成基础研究、中试放大和产业化的完整链条。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创新源于实践,而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虽然有实验室简单的验证,但毕竟和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并不能很好地实践,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脱节严重。协同创新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隔离,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制约人才培养的内外部因素,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平台。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如何尽快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面临并需着力完成的关键任务。[5]   三、基于“协同创新”构建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   我校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由江苏省经信委、南京市政府主导,我校牵头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组建了“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跻身首批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1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6]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江苏化学工业高端化的重大需求,围绕产品高端和技术先进两个方面,聚焦生物基化学品高效制造、膜材料与膜过程、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高性能胶凝材料制造与应用四大创新方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实践,着力建设面向江苏先进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核心创新载体。基于协同创新模式,我校积极探索新型大学生培养模式,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具体如下:   1.校内协同   我校积极搭建校内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和学生建立完善的交流反馈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从教学、管理、科研三方面形成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