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发病年龄: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发病较多。 临床表现 2一般症状: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大多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的症状。 3心脏症状: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悸、严重者可有黑蒙和晕厥;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而出现休克的相关表现;若炎症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时,可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有些患者亦可有类似心绞痛的表现 4常见体征:窦性心动过速与,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及各种心律失常,心界扩大者占1/3~1/2,见于重症心肌炎,因心脏扩大可致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或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杂音,心肌损害严重或心力衰竭者,可闻舒张期奔马律,第一心音减弱,合并心包炎者可闻心包摩擦音,轻者可完全无症状,可发生猝死。 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异常为诊断的重要依据,起病后心电图由正常可突然变为异常,随感染的消退而消失,主要表现有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少数患者可出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如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病理性Q波;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了解心律失常有重要帮助。 2.X线检查 1/3~1/2心脏扩大,多为轻中度扩大,明显扩大者多伴有心包积液,心影呈球形或烧瓶状,心搏动减弱,局限性心肌炎或病变较轻者,心界可完全正常。发生心力衰竭时出现肺淤血征象、胸腔积液的征象。 3.超声心动图 可以判断是否有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包积液等。 4.血液检查 白血球计数在病毒性心肌炎可正常,偏高或降低,血沉大多正常,亦可稍增快,C反应蛋白大多正常,心肌坏死标志物如 CK、CKMB、TNI等在急性期升高,慢性心肌炎多在正常范围。 5. 心内膜心肌活检 可提供心肌炎的病理组织学证据,即心肌的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6.有条件者可做病毒分离或抗体测定。 治疗 心肌炎目前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和组织损伤,伴有心律失常,应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严重心肌炎伴有心脏扩大者,应休息6个月至一年,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2治疗心律失常:分别采用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没有获得公认的临床疗效,不推荐常规应用。 4激素的应用:重症心肌炎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源性休克者可以应用激素。必要时亦可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给药。 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痊愈,不遗留任何症状或体征,极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部分患者经过数周或数月后病情趋于稳定,但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动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变化,为急性期后心肌瘢痕形成所致;部分患者由于 急性期后炎症持续而转为慢性心肌炎,逐渐出现进行性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死于上述各并发症。 各阶段的时间划分:6个月以内为急性期,6月至1年为恢复期,1年以上为慢性期,急性期不明确的慢性患者与心肌病难区分。 * 临床上常将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绞痛的发病保持相对稳定,均由劳累诱发,发作特点无明显变化,属于稳定劳累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包括处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和劳力恶化性心绞痛。主要的特点是疼痛发作不稳定、持续时间长、自发性发作危险性大易演变成心肌梗塞。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性心绞痛不同,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常常需要紧急处理,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常接近,所以目前一般二者一并论述。 多见于男性,年龄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为主要诱因,多由冠状动脉硬化引起。 发病特点: 病理和病理生理: 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才会导致心肌缺血,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病理对应于斑块的Vb和Vc病理改变,可能的发病机制为: 心肌缺血缺氧时代谢的变化: 1能量的影响:无氧代谢,乳酸 2心肌细胞离子转运对心肌收缩力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Ca离子,肌钙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心肌收缩,兴奋收缩耦联。Na-H离子增高,抑制肌浆网Ca离子释放,心肌收缩力下降。 3电生理的变化:心肌细胞受损伤时,Na离子在细胞内聚集,钾离子外漏,心肌细胞膜在静止期处于低极化,激动时不能除极,产生损伤电流,心室的变现敏感,出现ST段的变化,偏移,抬高,降低等。 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影响左心室的排血功能,心室充盈阻力增加,肺淤血。 Na/K泵 临床症状: 稳定型心

文档评论(0)

x551116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