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析版】天津市五区县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doc
天津市五区县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金刚石裁玻璃 B. 用木炭吸附色素或作除味剂 C. 水蒸气冷却成液态水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A、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把玻璃分离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用木炭吸附色素或作除味剂,是利用了木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水蒸气冷却成液态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可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2分)下列物质中,有分子构成的是( )
A. 干冰 B. 氯化钠 C. 金刚石 D. 铜
考点: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分)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将空气充入汽车轮胎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变成其他分子 C. 水烧开后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D. 花园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加根变小.所以,能将空气充入汽车轮胎中.故选项解释正确.
B、由于分子在化学中可以再分.所以,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C、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受热时间隔变大,所以,水烧开后把壶盖冲起,但水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D、花园中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2分)(2014?镇赉县模拟)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 B.
倾倒液体 C.
检查气密性 D.
加热液体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 实验操作型. 分析: A、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B、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C、实验室制取气体前一定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的操作为: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看是否出现气泡;
D、根据用试管加热液体的注意事项回答. 解答: 解:A、过滤要有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漏斗的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故A错误;
B、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错误;
C、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出现气泡,操作正确、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
D、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手指不能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的考查,侧重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严格的实验态度.
5.(2分)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试管可用于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