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摄入不足往往引起机体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而维生素缺乏症长期以米一直折磨着人类。 维生素也称维它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它是由波兰的科学家丰克为它命名的,丰克称它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人体中如果缺少维生素,就会患各种疾病。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着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那么维生素是怎么被人们发现的呢?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多少代价?维生素的发现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 1912年,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种物质被丰克称为 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简称Vitamin(维他命),也称维生素。 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发现能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维A。 1600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也就是后来的维C。 1831年-胡萝卜素被发现。 1905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1年-波兰化学家丰克为维生素命名。 1915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而造成的。 1916年-维生素B被分离出来。 1917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种病是缺乏维D引起的。 1920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A。 1922年-维E被发现。 1928年-科学家发现维B至少有两种类型。 1933年-维E首次用于治疗。 1948年-大剂量维C用于治疗炎症。 1949年-维B3与维C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57年-Q10多酶被发现。 1969年-体内超级抗氧化酶被发现。 1970年-维C被用于治疗感冒。 1993年-哈佛大学发表维生素E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结果。 维生素概念 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必需由食物供给。 特点 (一)它与糖、脂、蛋白质和核算等生命物质不同,在体内含量极少,每日的需要量也甚少; (二)不构成机体组织,不供给热能;绝大多数维生素作为酶的辅酶或者辅基的组成成分,在调节物质代谢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太少,大多数须由食物供给; (四)机体需要量少,但绝不能缺少,各自有特殊生理功能,缺乏机体可表现出特有症状。 由于缺乏维生素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的命名与分类 一、命名 (一)按发现的历史顺序,以英文字母顺序命名,如维生素A、B、C、D、E等; (二)按其化学结构命名,如视黄醇(A)、硫胺素(B1)和核黄素(B2)等; (三)按其生理功能命名,如抗坏血酸、抗干眼病和抗凝血维生素等。 二、分类 根据溶解性可将维生素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是指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是能在水中溶解的一组维生素,常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 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区别 第一节 维生素的分类 1.脂溶性维生素 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 2.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有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B族维生素包括8种水溶性维生素,即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泛酸、遍多酸),维生素B6、烟酸(维生素pp、尼克酸)、生物素、叶酸和维生素B12。 3.维生素物质 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进入消化道后,一定要有脂肪作为载体存在,并经胆汁乳化,人体才能吸收,吸收进血液以后,也要和某种蛋白质结合,才能运转到全身。 相比之下,水溶性维生素直接可被肠道细胞吸收,吸收过程快。 早在公元7世纪,我国医药书籍上就有关于维生素缺乏症和食物防治的记载。隋唐时的孙思邈(58l一682)已知脚气病是一种食米地区的疾病,可食用谷白皮熬成米粥来预防。这实际上是因缺乏硫胺素(维生素B1)所致。国外一直到1642年才第一次描述这种疾病。此外,孙思邈还首先用猪肝治疗“雀目”(即夜盲症)。这是一种维生素A缺乏症。至于人们对食物中某些因子缺乏和发生疾病之间更广泛深入的了解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20世纪人们才确定这些因子的化学结构并完成人工合成。 第二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