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交流体会.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触摸教育的风景 陈惠芳 陈惠芳,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小学数学名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百名“好师徒”,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张家港市“第三届”十佳师德标兵。2011年3月成为张家港市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现任职于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工作二十多年来,追求“自然、真实、对话、生长”的数学课堂。 以卞之琳的《断章》中的一个段落开始我的读书交流汇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每天的生活何尝不是一道风景呢?教育也一样,我们教育着学生,而学生又时时刻刻的妆点了我们的生活。于是寒假品读了陈惠芳老师的《触摸教育的风景》一书,让我领略到教育也可以是一道优美的风景。 陈惠芳老师在此书中主要写了案例解读、学科频道、校园故事、教学杂谈、课题研究五大板块。陈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普通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文章看似简单,但从中蕴涵的教育哲理,却不压于各类专家名著。因为文中所写都是真人真事,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而有些情况更自己亲身经历,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我想作为教师都知道将每天的教学事件都进行记录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但如果没有如此的坚持,我想陈老师就无法写出那些看似很小、看似很近,却常被我们忽略的故事。如果不是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是无法养成这种随时思考习惯。我想只有一个有心的人,才会觉得点点滴滴都是故事。只有一个有恒心的人,才会时时处处都在写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真切地领悟出陈老师对数学学科的把握,领略到她数学课上的独特风采。陈老师的数学课有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生活化。她发现《生活,让数学如此精彩》,于是倡导《让数学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创新发展》,并进一步《谈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二是注重活动性。她在数学课不仅经常《剪剪、画画、说说》,甚至还《带着学生过马路》,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善于《破译孩子心灵的密码》,发挥《优点卡的魔力》,《接纳学生的异口同声》,《给每 个孩子一个出错的机会》,《给每个孩子搭一个 凯旋门》,充分体现《赏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案例解读中,她所撰写的文字中有不少是听名师讲课的体会。例如听特级教师李烈《师生呼导生术”》,刘德武《走进新课程听课随记》、吴金根《引导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等等。陈老师每次听课后都能深入挖掘名师课堂艺术的精髓,提出自己的反思与建议,给教师提供了走进名师、亲近名师、欣赏名师风采的机会。名师课例本身是一道风景,陈老师以解读的形式将这些风景定格,于是形成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陈老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她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管理者, 在书中有相当多的文字叙述了校园的教育故事。陈老师选择的28个校园故事,用爱心书写了28道美丽风景。从陈老师的校园故事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教育“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真爱风景。   陈老师在书中讲到这样一件事,说她自己在某一次听两位老师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这一内容时,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也深有同感。从教学内容上看,两位任课老师所用来的教学素材几乎完成相同,但是存在的教学理念大不同,往往也是这种教学理念对教学结果起着决定性的。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我们应当教会学生抓住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循着概念、定义、原理、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一般来说提问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二要学会提问的策略,学生可通过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发问;可通过多向综合发问;也可通过逆向假设发问。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必须得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缜密的思考就没法完成。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