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河源: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河口 (3)地形 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再分配的重要因素。雪线高度受地形影响有二个方面:一是坡度影响,陡坡上固体降水不易积存,雪线较高;缓坡或平坦地区降雪容易积聚,雪线较低。二是坡向影响,阳坡比阴坡日照强、温度高,则雪线位置较高;迎风坡多地形雨,比背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位置低。在北半球雪线在南坡(阳坡)比北坡高,西坡较东坡高,这是因为南坡和西坡日照较强,冰雪耗损较大,因而雪线较高。不过,有些高大的山地,对气流产生阻挡,而影响降水的变化,也影响了雪线的高度,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是迎风坡降水量丰沛,雪线在44000m,而北坡降水量很少,雪线却高达5800m以上。 (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占地球淡水总量的68.7%,全球冰川总体积为(2400-2700)万KM3。如果全球冰川全部融化,将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66M,陆地将有100多万KM2的面积被海水淹没。目前,全球冰川覆盖的总面积约1550万km2,约占陆地总面积10%以上。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冰盖面积约1260万KM2,包括四周的边缘冰棚,则为1320万KM2,冰盖平均厚度约2000M。 北极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加拿大极地群岛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冰川总面积约200万km2,其中格陵兰冰盖面积就达173万KM2,巴芬岛上的巴伦斯冰帽面积达5900KM2,得文岛冰帽面积超过15500KM2。 亚洲冰川面积共有11.4万KM2,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其中我国冰川总面积共5.8万KM2,略超过50%。 北美洲冰川面积共有6.7万KM2,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区。 南美洲冰川面积约2.5万KM2。 欧洲冰川面积约8600KM2,主要分布在斯勘的纳维亚、阿尔卑斯山。 大洋洲冰川面积约1000KM2,主要分布在新西兰。 非洲是全球冰川最少的大陆,冰川面积唯有23KM2。原因是非洲大陆纬度低、气温高而降水又少,雪线高所致。 总之,雪线触及地面是冰川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雪线高低又取决于气温、降水和地形因素,因此全球而论,两极地区全年低温,为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尤其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分布最广、冰层最厚;而中、低纬度地区冰川只分布于海拔超过雪线的高山区。 二、冰川的形成与分类P178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是由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的多年积雪演化而成的冰川冰所组成的,并能自行缓慢流动的天然冰体。只要地面高度超过雪圈下界-雪线都可能形成冰川。 冰川与冰川冰相联系。冰川冰是一种浅蓝而透明,并具有塑性的多晶冰体。若积雪不转变成冰川冰,则只能是多年积雪,不会有冰川。只有在积雪压实转变为粒雪以后,才能继而变成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挤压力作用下,沿地表缓慢流动,便形成冰川。 从新雪落地、积累到冰川冰的形成,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 1、新雪的积累阶段(积雪阶段) 新雪一般盐分松软、孔隙度大、密度小,具有成层积累的特点。初降的雪花为羽毛状、片状和多角状的结晶体,新雪密度一般为0.01-0.1g/cm3。 2、粒雪化阶段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内部包括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P178)。晶体的自由能主要是它的表面能,而表面能的大小与表面积成正比。在各种几何形体中,球体比表面积最小,也就最稳定。因而棱角众多的雪花晶体要达到最理想的稳定状态,就必须圆化。 雪一经落地,就开始了自动的圆化过程。雪的圆化过程是通过固相的重结晶作用、气相的升华、凝华作用和液相的再冻结作用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圆化的趋势(或结果)是消灭晶角、晶棱,填平凹窝处,增长平面,大晶体合并小晶体,单个冰晶体积增大,形态变圆,形成圆球状的粒雪。这便是粒雪化的基本过程。在低温干燥条件下,粒雪化过程进行得很缓慢;当气温较高时,雪层中发生融水活动,粒雪化过程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化的必然结果是增大积雪的单位体积容重,孔隙度缩小,同时引起雪面下沉,使积雪厚度变薄。 粒雪的密度一般为0.4-0.7g/cm3,它有连通的孔隙,可透水,易重新分散成颗粒状态。 3、成冰作用阶段 粒雪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冰川冰。粒雪变成冰川冰的作用叫做成冰作用。按其变质性质,成冰作用可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种。 (l)冷型成冰作用 在低温干燥的环境,积雪不断增厚的情况下,下部雪层受到上部雪层的重压,进行塑性变形,排出空气,从而增大了密度,使粒雪紧密起来,形成重结晶的冰川冰。在冷型成冰过程中,粒雪成冰只靠重力形成重结晶,因而所成的冰川冰密度小、气泡多,成冰过程时间长。如南极大陆冰川中央,埋深2000多米,成冰需时近千年。这种依赖压力的成冰过程称冷型成冰(或压力成冰)作用。而随着气泡的减少,冰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