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 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 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礼记·大学》提出了儒家关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纲八目”:三条基本纲领,八个具体目标。“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三大步、八小步。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推究。致:获得。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 丁肇中,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 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掌握字词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端正心思。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整体感知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一、“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举例论证) 合作探究 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二、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实验的方法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举例论证:研究竹子 三、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