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要点.pptVIP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看图:了解一个读书人的经历 进士 唐初沿袭隋朝考试内容,只考“时务策”,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唐太宗时加考以经书或史书内容拟出的策问题;高宗时又加考《老子》及其他“杂文”题,形成“三场考试”。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由于录取率低,有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而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也还算年轻,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对世界: 高丽、百济、新罗、高昌等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 在朝鲜半岛:628年,新罗就仿照唐朝建立国学,规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788年,仿照唐朝科举设“读书三品科”。同时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参加科举考试。 在日本:也仿照唐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大学、国学,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并重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 乡试发榜 八股文体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 策于一体。 古怪题目:截搭题:“则吾从先进” “其为仁之本欤?子曰巧言令色” 枯窘题:“互乡”、“居”、“其然”、“叟” (七)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 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句功名误煞人”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科举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废除。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科举考试之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围”和“北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乡试、会试于此。永乐年间,京师迁往北京后, 明清两代仍作乡试考场。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 乡试中举, 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 国状元总数的51.78%。 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 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号舍),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考生才写出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章。 二、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思想统一于儒学。 2、在当时来讲,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 韩建勇 思考:如果我们是隋唐时期的学生,有个 梦想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