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纵隔淋巴结分区与临床意义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纵隔淋巴结CT表现及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 一、正常纵膈淋巴结 (一).主要分布:气管远端+隆突下+主气管周围 内乳、膈脚后、胸膜外CT不能显示 (二).正常大小:CT的径线测量:最大短轴径 气管远端周围、隆突下≤11mm 气管近段+上纵膈≤7mm 右侧肺门+食道周围≤10mm 左侧肺门+食道周围≤7mm 一般,>10mm,淋巴结肿大 (三).正常形态:长圆形或肾性,淋巴门明显低密度 (四)正常肺淋巴引流 肺实质:小叶内→小叶间→ 段、叶间和支气管血管束→ 肺门→ 纵膈 胸膜:壁层+脏层→ 外侧→肺门旁 →纵膈 两者间广泛吻合+交通 功能:清除间质液体+异物+抗原等 (五)、纵膈淋巴结分区 1、AJCC (美国癌症协会)分类法 1978年,Naruke按照胸部淋巴引流将淋巴结分为13组,并绘制了淋巴结群位置图。1979年的AJCC采纳了该分类法,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 2、ATS(美国胸科学会)分类法 1983年,ATS在AJCC分类法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a、取消最上纵隔组和肺门组,前者并入气管旁组,后者改名为气管支气管组和支气管周围组 b、增加锁骨上组 c、明确第4组和第10组的界限 d、取消了肺韧带组,将其纳入食管旁组 e、将12、13组取消,与11组总称为肺内淋巴结组 3、1996 AJCC-UICC标准的诞生 长期以来,AJCC (美国癌症协会)和ATS (美国胸科学会)标准同时使用,在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中有时不免会产生混乱。 1996年,AJCC参照ATS标准,对原来的JACC标准进行修改,提出胸内淋巴结的14组新分类法,该标准同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通过,此即1996 JACC-UICC分类标准。1997年,获得国际TNM分期委员会正式确认,成为国际权威标准。 1-4区为上纵隔淋巴结 N2淋巴结(纵膈内) 5-6区为主动脉淋巴结 7-9区为下纵隔淋巴结 N3淋巴结 ----- 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 N1淋巴结(纵膈胸膜反摺外)--10至14区淋巴结 1996 AJCC-UICC淋巴结分组 上纵隔淋巴结 1 最上纵隔 2上气管旁 3 血管前和气管后 4 下气管旁(包括奇静脉淋巴结) 主动脉淋巴结 5主动脉下(主-肺动脉窗) 6 主动脉旁(升主动脉或膈神经旁) 下纵隔淋巴结 7 隆突下 8 食道旁(隆突水平以下) 9 肺韧带 N1淋巴结 10 肺门 11 叶间 12 叶 13 段 14 亚段 根据6条假定的解剖水平线把淋巴结归为14个区 1. 左头臂静脉上缘;  4. 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2. 主动脉弓上缘; 5. 气管隆突角; 3. 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6.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1区 第1线左头臂静脉上缘以上; 2区第1、2线之间(左头臂静脉上缘-主动脉弓上缘)气管旁 3区血管前、气管后; 4区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 7区第5线气管隆突角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 8区第6线(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以下 6区第2线(主动脉弓上缘)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前、外侧者; 5区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靠内侧者属L4区); 10区为肺门淋巴结,11至14区为肺内淋巴结,当胸片上见到肺门增大时可能为10和11区淋巴结共同增大结果。 除1、7、8、9区外,其它各区都要分为右(R)和左(L)侧,位于中线上的不分侧别的淋巴结(如3区)则认为是与原发肿瘤同侧的淋巴结。 轴位CT图像上纵膈淋巴结识别 第1组 最上纵隔淋巴 结 淋巴结位于左头臂静脉上缘水平线上方 ,即位于左无名静脉向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