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诊疗关键问题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风湿类疾病诊疗水平关键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 望京医院 胡荫奇 风湿类疾病既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同时也是跨内科、儿科、皮肤科、骨科、妇科等多学科交叉的疾病。 自1983年来中国中医风湿病学会成立以来,遵循中医药理论发挥其特色优势,坚持以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评价的原则,深入研究一致认为风湿类疾病在当前西医治疗方法和手段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而中医药则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现就近25年来中医药研究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关键问题简要地提出思辨认识,请同道指正。 一、痹-痹证-痹病-风湿病之病名思辨 1、病名的沿革 中医对痹证之研究源远流长 。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医疗经验,防治方法更是丰富多彩。“痹”字,在中医文献中出现较早。在《黄帝内经》中更有大量论述,并有痹论专篇。 “痹”的含义较为丰富,在不同语句中,含义不尽相同,既可以表示病名、症状,也可以表示病机。 痹证,原作“ 痹症 ”。近代均称为“ 痹证”. 1、病名的沿革 “ 痹病 ”之称,首见于宋代,此称自宋代以后的医书中很少见到 ,而渐被“痹证”所代替。 近年来,中医界再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由于中医痹病病名诊断自古有之 。因此一些专家建议把 “ 痹证”改称为 “ 痹病 ” 。 风湿病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方论》,以风湿作为病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2、中医风湿病取代痹证、痹病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认为“痹病”的名称,虽较“痹证”命名更合理,但仍有不足之处。根据对历代中医文献的考证,“痹病”命名应更改为“中医风湿病”,其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痹证、痹病虽沿用多年,但作为一个大的病类命名,仍不能囊括所有子病种。 2、中医风湿病取代痹证、痹病的必要性 其二,古医籍中,对于那些应属于狭义的“痹”范畴的病证,单独列出,人为地分出另作一类病证讨论,给“痹病”的研究造成混乱。如果将其改为“风湿病”,就可以把这些具有相似病因、病机、证候表现的疾病归纳成一类疾病,避免了这种混乱。 其三,关于中医“风湿病”的名称,自古有之,并非是受近代西医学的启迪而命名的。 其四,痹证的发病,正气虚弱是内因,而风、寒、湿、热、毒侵袭是主要的外因。所以用“风湿”命名也符合本类疾病的特征。 2、中医风湿病取代痹证、痹病的必要性 总之,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证”或“痹病 ”)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2、中医风湿病取代痹证、痹病的必要性 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凡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键、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2、中医风湿病取代痹证、痹病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已知具有不同名称的风湿类疾病已达l00多种。198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将这些疾病共分为10大类,已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 尽管两种医学的理论不同,对风湿病认识的概念不一,但都是研究“人体的同一类疾病”,中医风湿病研究范畴基本涵盖了西医风湿免疫病。 2、中医风湿病取代痹证、痹病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以中医风湿病命名替代“痹证”或“痹病”命名,是有理论和文献依据的。这种命名,不但不失突出中医学术特点,而且可补“痹证”或“痹病”命名之不足,启用这一名称,既是对疾病命名的再提高,又是在疾病命名规范化研究中的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性探索。 二、中医风湿病病因病机思辨 中医风湿病病因病机 自《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后,后世医家多遵从这一经典论述,认为痹证以风寒湿痹为主,治疗多采用辛温之剂。近年来,从事中医风湿病研究的学者对痹证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病因上已不再局限于经典的风寒湿三气致痹之论。许多学者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湿热、热毒、痰瘀在中医风湿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风湿病病因病机 风湿病病机思辨尤应重视正气不足以及与脏腑的相关性。正气亏虚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本。而风寒湿、热毒等是痹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是标。正气不足既包括人体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