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4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两种工艺的说明 The methods differ in the location of the ethyne hydrogenation reactors within the scheme of the ethene plant 前加氢工艺(Front-End) 后加氢工艺(Tail-End) 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现状 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现状 催化剂的要求 催化循环作用 催化反应过程中一方面催化剂促使反应物分子活化,另一方面又保证催化剂的再生,此循环过程称为催化循环,这是催化反应的必要条件。 乙烯在Ni催化剂上加氢:C2H4+H2→C2H6 Rideal-Eley机理(R-E) Langmuir- Hinshelwood机理(L-H) Rideal-Eley Mechanism An atom adsorbs onto the surface Another atom passes by which interacts with the one on the surface A molecule is formed which desorbs Langmuir-Hinshelwood Mechanism Two atoms adsorb onto the surface They diffuse across the surface and interact when they are close A molecule is formed which desorbs 影响反应性能的主要因素 (1)反应温度 由于乙炔加氢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温度对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影响较九加氢反应温度一般为50~160℃。一般来讲,催化剂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主副反应速度均加快。因此对乙炔选择加氢存在最佳温度范围,在此范围内乙炔能全部加氢而副反应又少。 (2)乙炔含量 C2馏分中一般含有0.2%~2.0%的乙炔,加氢后尾气中乙快含量要求低于5ppm。乙炔浓度高,反应热量大,床层温度上升,因此需将部分产品循环稀释入口气体。 影响反应性能的主要因素 (3)氢分压 乙炔加氢的主、副反应是由于催化剂表面吸附氢和烃类而进行的,因此催化剂加氢活性和选择性与表面吸附H2量有关,在常温下,1体积的Pd能溶解700倍体积以上的H2,而且随着氢分压升高而增加。氢分压高,催化剂活性高,乙烯也随加包而损失;氢分压他产生聚合物多,一般采用的氢炔比为1.5~50。 (4)空速 空速加大,单位体积催化剂生产能力随之增加,但空速过大会缩短接触时间。要完全脱除乙炔就需相应提高温度,但这不利于催化刘的选择性。所以,空速的选择取决于反应温度、乙炔浓度及催化剂酌活性。一般采用的空速范围为2000~7000小时。 影响反应性能的主要因素 (5)原料气中的杂质 原料气所含杂质如硫化物、CO、O2等也会影响加氢反应。硫化物应控制在5ppm以下。 CO是乙炔选择加氢的重要缓和剂,其根据是Pd对乙炔的吸附性最强,CO其次,而对乙烯的吸附最弱。当催化剂表面未被乙炔全覆盖时,CO就可优先吸附,而将乙烯排斥在活性位置以外,从而提高催化剂选择性。但催化剂吸附过虽的CO时也会使催化剂中毒,这种中毒现象是暂时性的,只要停止通入含CO的气体时,催化剂活性就会慢慢恢复。通常控制原料气中CO含量为50 ppm以下。 氧的存在能促进乙炔聚合,因此须控制在1 ppm以下。 硫化物5 ppm CO50ppm,CO是缓和剂 氧1ppm 3. 前加氢和后加氢 所谓前加氢和后加氢,在生产中是以脱甲烷塔前后加氢为分界的。 (1)前加氢法 在裂解气中H2未分离出来之前,利用裂解气中的氢,对炔加氢。常用钯系和镍、钴、钼系等。 钯系要求C4馏分等重质烃小于1%,硫和CO分别为1ppm。 镍、钴、钼系要求C4馏分等重质烃小于3%,硫和CO微量。 (2)后加氢法 裂解气中分离出C2,C3后,外供H2,除去炔烃。常用钯系催化剂。 前加氢和后加氢的优缺点 加氢方法 前加氢 后加氢 优点 氢气自给 流程简单 能量消耗少 开车较快 反应器体积小 氢气按需加入,选择性高,乙烯损失少 原料气中杂质少,催化剂使用寿命长 产品纯度高 缺点 对催化剂选择性要求高,否则乙烯损失大 反应器体积大,催化剂用量多 不能完全除去丙炔,丙二烯 氢气需外供 流程复杂 * 板书 Fe 3d64s2 有4个未成对电子 W 5d6s2 有一个空轨道 * 板书 Fe 与N2中π建中电子成建的话,就是合成氨反应。与C=C成建,就把活性中心毒化了。 * 板书 画出NH3结构,和NH4结构 W 与NH3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