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第十章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改革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并拥有最多外汇储备,是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仍属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本章要点 中国1978年经济改革之前采取了什么发展战略?该战略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中国经济改革主要在哪些领域进行?有什么效果? 中国采取了什么替代发展战略? 本章结构 第一节 中国经济改革前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第三节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和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经济改革前的发展战略 一、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选择 二、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重工业发展 三、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成效 一、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部门仅占国民经济的10%,而农业和手工业占到了90%。将近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 他们选择了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或称为“跃进式”发展战略以促进全面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 选择这一战略是由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 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果 朝鲜战争 快速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和独立的工业结构 采取该发展战略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规模化产业,这与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和所能调动的资源直接冲突 。重工业项目的初期投资金额庞大,建设周期与其他工程相比也长得多。而中国经济在50年代发展落后,国家无力向重工业配置充足的资金。因此,资本短缺是中国发展重工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重工业设备供给和外汇短缺之间的矛盾。重工业发展需要从工业化国家进口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作为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国的出口很少也很有限,所以进口交易也很有限。另外中国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意识形态上讲是对立的,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中国获取技术和设备的能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重工业发展 低利率 低汇率 保持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和日用品价格 保持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和日用品价格 由于农业等部门的低税收正常和低回报率,发展重工业所需的高资本积累无法通过转移其他部门的盈余来实现。因此重工业发展的积累依靠降低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等生产成本的投入来实现。 中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工资体系,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工资率。由于工资、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低廉,因而重工业以很高的速度实现了资本积累。 低名义工资降低了城市居民购买日用品的能力。如果日用品价格由市场力量调节,低名义工资就不能维持物价,最终重工业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受到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就是对农产品、日用品和服务性产品实行低价政策,这样工业部门的工业就能靠低名义工资生活。由于大型工厂集中在市区,这种低生活开支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所以农村人口并没有享受到低价优惠。事实上,通过这一机制,诸如农业这样的传统经济部门承担了很大一部分重工业高积累的成本。 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了一系列的计划资源分配制度。随着这些制度的功能的确立和改善,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资源分配体系形成了。 三、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成效 高增长率、低福利水平 产业结构扭曲 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更加封闭和内向型 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然而,高的经济增长率和高资本积累并没有转变为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由于国家在收入分配、投资和消费结构方面对重工业的倾斜,国内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按照官方汇率,1952年中国人均GNP为52美元,1975年为210美元,在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即使在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也属于最贫穷的国家(低收入国家的人均GNP在20世纪70年代为265美元),此外,由于工业结构倾向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消费品供给极度短缺。 实行以重工业为导向的战略使中国产业结构严重扭曲。制造业所占比例很高,而服务业比例却异常低下。 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在资本量确定的条件下,重工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大大低于其他部门。 198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只有19.4%,比1952年只提高了6.9%。重工业和国有企业的高就业率阻碍了就业结构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应当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同时实现。 当资源投向资本密集型产品时,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的资本货物的比重下降,同时中国应当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在下降。进出口双双下降表明经济变得越来越内向型。 进出口价值占工农业的总产出比重从1952年至1954年间的8.16%跌至1976至1978年间的5.89%,下降了2.27%。 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决定生产要素的分配和生产成本。企业的职责就是执行生产计划,将产品上交政府。企业扩张与经济效率脱钩,或者工人的收入与贡献脱钩。这样的企业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