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反应变异性.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氯吡格雷反应变异性.doc

一、立项依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目的意义等) 冠心病长期以来一直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脏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要改善这类病人的预后,减少病死率,防治血栓形成就显得极为重要。抗血小板新药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是二磷酸腺苷(ADP) P2Y12受体的不可逆性拮抗剂属于第二代的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2],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病人。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经成为ACS患者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3]。然而,虽然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比单用阿司匹林降低了20%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仍约有10%的患者在远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4],这可能与个体对氯吡格雷疗反应的变异性有关。文献报道了4%~31%的患者服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不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反应[2,5]。因而,氯吡格雷反应变异性的发生率、与临床相关性及相关机制的研究已成为临床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氯吡格雷是一种无活性的前体药物需要被肝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氧化生成一种活性产物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然而约85%的前体药物被酯酶水解为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仅约15%被肝CYP系统代谢,其噻吩环被氧化后形成一种中间代谢物(2-氧-氯吡格雷)后者进一步被氧化导致噻吩环打开形成一个羧基和巯基。氯吡格雷的活性巯基在P2Y12受体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一个二硫键, 进而不可逆地阻断P2Y12受体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2]。 临床氯吡格雷的常用剂量(≥75mg/日,≥4d)可选择性地、不可逆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此作用在首次给药后2h内即可检测到,重复给药3~7d后达到血药浓度稳态,此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平均可达40%~60%。停药后,一般于5~8d内血小板聚集性(和出血时间)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首剂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400mg),继以75mg/日维持,其作用可提前于给药30分钟内出现,2h内达到稳态水平,且耐受良好,尤其适用于紧急状况(如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后)时[6]。 目前个体对氯吡格雷反应变异性的标准定义仍然是缺乏的。不同的名称定义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失效,如“氯吡格雷抵抗( Clopidogrel resistance) ”,“低反应性(lowresponder、hypo-responder)” ,“半反应者( semi-responder )”,“欠佳的反应者(suboptimal responder)”等也更进一步的混淆了该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氯吡格雷反应变异性进行了定义,如Gurbel、Muller等[5,7]定义使用5μmol/L ADP作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基线值与用药后差值≤10%为氯吡格雷抵抗者差值在10%- 29%为半反应者,差值>30%为反应者,计算公式为:(IPA:为血小板聚集抑制;MAR:最大的血小板聚集率)[8]。而Lee 等[9]使用VerifyNow P2Y12系统直接检测氯吡格雷对于P2Y12受体的抑制,P2Y12受体介导的聚集率用P2Y12反应单位 (PRUs) 和抑制百分率表示。抑制百分率 ([1-PRU/基线的PRU] *100)<20% 被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国内,有研究将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用药后4h GPⅡb/Ⅲa值升高1.38%者。但这些定义都存在有不明确的地方,如服用氯吡格雷的不同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服药后的测定时间、氯吡格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度的测定方法、激动剂ADP的浓度、抗凝剂(柠檬酸或水蛭素)都会对个体的氯吡格雷反应性有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用Angiolillo等提出的“氯吡格雷反应变异性”来表示个体间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反应差异。 2003年Gurbel等[5]对96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研究发现,用5μmol/L ADP作激动剂,在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后2h、24h、5d和30d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是63%、31%、31%和15%。同年Muller等[7]对105例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患者进行分析发现5%~11%的患者是无反应者,9%~26%是半反应者。PCI术后出现急性血栓的两例患者均是无反应者。该研究证实了PCI术后的患者中存在一个对氯吡格雷没有充足反应的亚组,这可能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相符合。在日本,有研究显示[8]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48h后,反应者、高反应者和低反应者分别是36%、50%和14%,证明日本患者也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 在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研究的基础上,2008年Tren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