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害-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以病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田间病害除了通过农具,家畜等传病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 (1)种植材料的转移:细菌性青枯病可以在多种植物材料之间转移。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已经由带病种薯在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了传播。 (2)影响发病的因素 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高温和高湿的环境适于青枯病的发生。雨水多,湿度大也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 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发病重。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害循环 * 蔬 菜 病 害 豇豆煤霉病 症状 叶两面初生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直径为1—2cm、近圆形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不明显。潮湿时,病斑上密生失黑色霉层,尤以叶片背面显著。严重时,病斑相互连片,引起早期落叶,仅留顶病嫩叶。病叶变小,病株结荚减少。 茎蔓病斑 豇豆煤霉病 症状 落叶病斑长白毛 豇豆煤霉病症状 黑色霉层 中期症状 豇豆煤霉病 病原 病原菌为豆类煤污尾孢霉(Cercospora cruenta Saccardo)属尾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直立不分枝,数枝至十数枝丛生,具1—4个隔膜,褐色,大小为15—52um×2.5-6.2um,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7—35℃,最适温度为30℃。 分生孢子器切片 分生孢子器放大 豇豆煤霉病 发病规律 豇豆煤霉病以菌丝块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第2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在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分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田间高温、高湿或多雨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当温度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或遇高湿多雨,或保护地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则发病重。连作地或播种过晚发病重。 控制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2)田园清洁。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黄瓜黑星病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全株枯死。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产生污绿色近圆形小斑点,后变为黄褐色,干枯、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色晕环,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纹状;叶柄、茎蔓上则产生黄褐色梭形病斑,中部略凹陷,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瓜条染病开始流胶,以后发展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受害瓜条多畸形,常龟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黄瓜黑星病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全株枯死。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产生污绿色近圆形小斑点,后变为黄褐色,干枯、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色晕环,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纹状;叶柄、茎蔓上则产生黄褐色梭形病斑,中部略凹陷,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瓜条染病开始流胶,以后发展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受害瓜条多畸形,常龟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黄瓜黑星病 病原 病原菌为瓜枝孢霉(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真菌。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5—35℃,适温为20—2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保护地支架上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及菌丝附着在种子表面及种皮内越冬。种子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对湿度要求很严,在冷凉高湿的环境下发病严重。 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害病。15—20℃为最佳侵染温度,黑暗或弱光比较强光下更易侵染。 黄瓜黑星病 控制措施 (1)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 (2)可采用温汤浸种20min,再用清水洗净后催芽。 (3)选用抗病品种 (4)重病田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5)温室与大棚在定植前10天,进行药物熏蒸,每100㎡用硫磺粉300—400g加锯末800g,混匀用暗火熏一夜。 (6)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瓜,并喷洒50%多菌灵或70%代森锰锌。 番茄叶霉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淡褐至深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叶片卷曲,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易脱落。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番茄叶霉病 病原 病原菌为番茄叶霉病菌[Fuluia fulua(Coole)Cif]属半知菌亚门褐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