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鲁国的湖泊山水春秋时期齐鲁的地缘平衡线.docVIP

06-2鲁国的湖泊山水春秋时期齐鲁的地缘平衡线.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6-2鲁国的湖泊山水春秋时期齐鲁的地缘平衡线

齐国部分就暂分析到这了,在解读完鲁、莒之后,会对三国的地缘关系作一个分析。随后就又是两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国家——吴越。  关于鲁国,如果从人文的角度来解读,相信可以写很多。单是一个研究孔子本人,就可以写成一部巨著了。要是再顺带把儒学拿出来点评一下,估计这个帖子就得再改名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既然本贴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因此也就不在圣人的学说上面多加笔墨了,基本的着眼点还是会在鲁国地缘结构之上 对于鲁国的位置,一般都会有个概念,即与齐国分列泰山南北。也就是齐国在北,鲁国在南。这们方向感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太多含糊了。   根据之前的内容,我们已经清楚了,分割齐鲁的山脉可以统称为“泰沂山脉”,这个山脉又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小山系组成,即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其中泰、鲁两山在春秋时为齐鲁两国的势力分割线。而沂蒙山以东在大部分的春秋时期为莒国的控制范围,不过后来在齐、楚、吴的争霸战中几经易手。齐国由于在地缘上更具优势,因此在大部分的时候,控制灭国后的莒地相对容易些。在这种时候,沂蒙山或者说整个泰沂山系成为了齐鲁双方的战略平衡线,或者说是争夺的目标。 如果以泰山为起点,尼山为终点,整个山脉大体上成一个反“C”形。尽管一般认为鲁国在泰山之南,但实际上鲁国的初封之地(也就是鲁国的国都)并不是在泰山附近。这个名叫“曲阜”的地方的准确位置是在这个C形山脉的另一个角上,也就是那个被叫做“尼山”的小山系上。   据说尼山最早叫“尼丘山”当年孔子的父母在山上祈祷,后生下孔子。因此将孔子取名为孔丘,字“仲尼”。后世之人说是为了避孔子的名讳,而将之改名为“尼山”。其实要避就再避得彻底点,干脆连字里的的“尼”字也换掉,方显对圣人的“尊重”。  应该说,当年周公为自己选的封地,位置是相当不错的。具体情况还是明天再写吧。今天事情多,有些累了。祝大家晚安!     先把鲁国的图上上来     附:鲁国地缘位置示意图 有一种说法是周公在立国之初就预见到了鲁国会败于齐国。理由是齐国在教化子民方面更加务实(特别是对殷商遗民),一切因俗就简;而鲁国则要繁琐的多,或者说礼数要多的多。如此下来齐国的人民更容易归复,国力也就会比鲁国强大的。(由此还诞生了“平易近人”的成语)。   很怀疑这段故事是后人附会的。因为周人当初的立国之本就是那些在今人看来,繁复无比的“周礼”,也是华夏与蛮夷们最大的区别。至于对待那些新近归附的化外之族,周人倒是非常宽容的,而这种政策的制定者正是鲁国的创立者——周公(在卫国部分有过描述)。也就是说,周礼本身并不是鲁国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关于鲁国究竟是封建给周公,还是他的长子伯禽的,一直都有争议。就我个人来说,倾向于是封建给周公本人的。只不过由于周公对于王室太过重要,需要在朝稳定局势,因此才由嫡长子前去继承他的封地。   我们之前也曾经说过,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曾经重新进行过一次大的封建,不光封建了一批新的诸侯国,也将之间集中在中原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向外围迁移,以扩大周人的覆盖范围。而作为周公的嫡系诸侯国——鲁国,也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列。   鲁国的最初封建之地是在伏牛山的东侧,那一地区在唐朝之前被称作“鲁阳”,而之后就一直被称作“鲁山”了(即现在的河南省鲁山县)。其实与周公齐名的召公,最被的封地也不是燕山南麓,而是在洛阳盆地的东北角——偃师。这倒符合周公主外,召公主内的分工。   其实不管鲁国是否周公本人封国,都改变不了鲁国在西周时期政治地位,与春秋时期鲁国的二流地位不同,西周时期的鲁国可以说是最受王室重视的诸侯国,将之称为诸侯国之首并不为过。   附:鲁国东迁示意图  我在之前也曾经说过,如果当初周公让鲁国和齐国对调一下封地,可能最终的结局就大不相同了。只是无论是出于与王室保持密切关系的原因(周王在西周时期的大部分时期,其实就坐镇洛邑了),还是选择相对更有利的地形防守的因素,周公将自己的封地建在泰山之阳都是最佳的选择。   尽管鲁国在初封之后没多久就搬迁了,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就是无论是在中原地区的西侧还是东侧,寻找到“靠山”都是必须的。对于周王也必须时时祭祀的泰山来说,让周公的后代去看护也是再合适不过的 相比其他诸侯国而言,鲁国在春秋之时并没有争霸的意思,这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因为鲁人以恪守周礼为荣。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鲁国深知自己的政治地位来自于王室,或者说如果不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鲁国挟礼以自重的辉煌是不能重现的。   如果地理条件允许,鲁国人的心态并非不可能发生变化。只是在进入春秋之后,他们最终会发现,如果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泰沂山脉的腹地,那么等不到鲁国成为中原的霸主,齐国人就会越过泰沂山脉,逼迫他们离王室更加近一些。因此鲁国人依靠残存的政治影响力,来联合泰山以西的诸侯国,共同对抗齐国反而更为现实。当然,这也正是那些眼红齐国坐收渔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