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城市演变 城规1101 高激光 敦煌,甘肃省酒泉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现代敦煌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和集聚形态的反映,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长期被学术界关注。敦煌作为典型的绿洲型城市,分析其历史时期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对更好地探讨敦煌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分析表明,历史时期敦煌城市形态呈方形,并具有延续性,在城市演变过程中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军事政权、丝路贸易和水资源是影响城市演变的主要因素,由于每一历史时期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城市内部形态发展各异,但唐“安史之乱”是敦煌城市发展的拐点。 引言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命名始于汉代,夏商西周皆羌戎所居,春秋时称为“瓜州”,战国时转为月氏称雄,同时期乌孙与月氏为邻,共居敦煌间。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击败匈奴后,于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置敦煌郡,同时建立军事防御体系、移民实边、厉行屯田,移民由军事都尉管辖,都尉府所在地实际上就成为敦煌郡城市的雏形,敦煌城市由此兴起。历史上敦煌城市的形状,即城墙的形状为: 敦煌郡东西宽718m、南北长1132m、高16m,郡城因军事防御的需要兴建起来,结构简单、形制单调,以单城为主,城市形态近似方形,这一时期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防御。 敦煌的起源 曹魏时期敦煌偏安一隅,城市形态沿袭汉代,但这一时期由于社会比中原安定,胡汉贸易交往繁盛,商业有所发展。东晋十六国,北方战乱,河西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这一时期敦煌还是割据者的西部重镇,相对安定。晋安帝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敦煌首次成为西凉的政治中心,在城内建恭德殿、谦德堂、嘉纳堂以听政,建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这一时期城市功能逐渐健全,城市已由子城和罗城两部分组成,城市内出现了商业区。 曹魏时期的敦煌 隋唐结束了割据政权的分裂,在大一统中央王朝的保护下敦煌城市迎来了鼎盛发展。丝路畅通、贸易发展、经济繁荣,隋唐敦煌不但成为中原与西域交市的地方,而且是中西贸易线上的重要商业都市,被誉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通商口岸”和“华戎交汇之大都会”,唐敦煌郡城和县城形态较前代完善,内部出现多城并列。据《沙洲都督府图经》记载: 唐敦煌沙洲城由罗城和子城两部分组成: 子城为官府衙署所在地,罗城主要为商业和居民区,城址大多建有马面、瓮城、角墩、马道等设备。城址外围有羊马城,即在城墙外侧和城壕内侧加筑一道矮墙,用以安置羊马牲畜,也为战时护城多了一道防线。 隋唐时期的敦煌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自唐后期至元以来,敦煌先后由突厥、回鹘、党项、西夏的控制,敦煌成为少数民族纷争之地。随着行政中心的东移,敦煌失去了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地位,遭到战争破坏的城市,城墙再无修补加固的痕迹,明初划嘉峪关而治,敦煌沦为化外之区,地荒城废。正如马端临言:“河西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日之殷富繁华矣”。这一时期城市形态沿袭前代,受战争影响,城市破败不堪,城址于明朝正统年间毁于党水。清康熙五十四年( 公元1715年) 收复敦煌,雍正三年( 公元1725年) 在党河东岸新筑卫城,即敦煌县城 ,城廓周围五里五分,开东、西、南、北四门,城中心为县署所在地,城南、城东和城北分别为瓜菜市、菜市和柴市 。至道光十年( 公元1829年) ,敦煌已有4630户,20840人。从收复敦煌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清对敦煌进行了196年的经营,使地荒城废的敦煌渐次复苏。 安史之乱后的敦煌 敦煌城市形态结构是在长期历史演化中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纵观历史,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政治统治与人口迁移、军事政权、丝路贸易、水资源等五个因素的影响。 敦煌演变的影响因素 敦煌故城位于党河下游绿洲腹地,处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东连酒泉、张掖,西接天山南北,直趋中亚、西亚,城周围筑有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北有长城,西有玉门关和阳关,东依党河、敦煌县城自西汉元鼎 六年( 公元前111年)设置后,直至明代被党河冲毁废弃,期间没有发生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