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 行:做。贻:赠送。 内容与结构 1、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2、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3、引用历史事例,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4、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交代写作《师说》的缘由。 文章结构一览表 段落 论点及主要论据 作用 一 总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全文总纲 二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三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修辞探微 1、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停顿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师说 韩愈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的主将柳宗元 3、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社会背景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从师 读书( ) 不能( ) 传道( )从容 老聃 蟠 苌弘 近谀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潘 长幼 须臾 怡 dòu fǒu zhuàn cóng dú bù chuán cóng dān pán cháng yú yí rǎn pān zhǎng yú yí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结合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会的词或句可讨论解决。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 学者:即求学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 ‥‥‥的” 课文分析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同“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