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气的生成理论
第3章 油气的生成与聚集;3.1 油气的生成理论与沉积盆地;导言
一、 油气有机成因说
二、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 生成油气的条件
四、 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
小结;油气成因 ;出现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包括碳化说、宇宙说、岩浆说、变质说等。
认为油气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无机物生成的,是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岩浆中所含的碳、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 ;碳化说:
1866年由法国著名化学家M·伯塞洛特提出。他经过实验后认为,在高温下,CO2与碱金属作用可生成碳化物,后者遇水即成乙炔,进而合成高级碳氢化合物;
1877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以碳化铁实验制造碳氢化合物成功,并认为石油是存在于地下碳化铁和水生成的,从此创立了此假说。 ;宇宙说:
由俄国学者索洛夫于1889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当星云凝集逐步固结演化形成地幔和地壳的过程中,星云或原始大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也被保存于地幔和地壳中。之后,在深大断裂、大洋中脊、火山及地震等作用下,地球深部的无机气运移至浅部、散失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中。 ;岩浆说:俄国学者H·A·库德里亚策夫是该学说的倡导者。他认为石油的生成同基性岩浆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克拉佐夫于1979年曾用CO2和氢气,并以上地幔的主要岩类之一辉岩做催化剂,获得气态和液态烃。;;海相生油学说;20世纪30年代,潘钟祥等首次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 ;“早期生成”论(或称浅层论) ;二、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二、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一)沉积有机质;根据亨特(Hunt J.M.,1979)的研究 ;(二)干酪根;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假说;I型干酪根(称为腐泥型) ;Ⅱ型干酪根 (也称混合型);Ⅲ型干酪根(称为腐殖型) ;根据德根斯和伦特(1965)的研究 ;;(一)古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 ;(二)物理化学条件 ;(二)物理化学条件;热力
作用 ;(3)压力作用
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增加,上覆地层厚度增大,沉积物的温度、压力随之升高。压力升高将促进化学反应,显然较高的压力将有利于生油过程的进行。此外,压力也可促进大分子烃类加氢转化为较小分子的烃类。
(4)催化剂作用
??化剂是一种化学反应加速剂。有机质成油转化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物理化学过程,生油母质多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物质,要使其转化为分子相对很小的石油烃类,催化剂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粘土就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5)放射性作用
放射性作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成油转化。主要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等在粘土岩、碳酸盐岩中都有一定的富集。在实验室用α射线轰击软脂酸,可得到少量与正十一烷及正十二烷近似的液体。;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上述各种条件的作用强度不同。细菌和催化剂都是在特定阶段作用显著,加速有机质降解生油、生气;放射性作用则可不断提供游离氢的来源;只有温度与时间在油气生成全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是在适宜的地质环境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小 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