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儿童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华儿童研究

摘要: 主要从儿童经验对创作主体的影响出发,分析余华作为一位独具个性的先锋小说家,他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用异于常规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方式剖析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对儿童形象进行精心地刻画,塑造了一个非常态的、震撼人心的儿童世界,给读者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小说中塑造的儿童形象,解读儿童世界的雷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儿童世界的生存渴求,进而探求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 余华;儿童世界;成人世界;生存渴求 ? ?? 余华及其作品的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评论的一道独特景观。在他的小说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就是儿童。这些非常态的儿童形象大多有特殊和离奇的生活经历,他们往往既是暴力的牺牲品,也是暴力的传承者,当然,其中也不乏作者温情地对生活的倾诉和爱的闪光。余华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人与人之间超乎想像的诸种世事,对常规的生活理???进行了极端的反叛和颠覆,打破了一般的思维定势,在揭露现实社会罪恶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本位的思考和真、善、美的渴求。儿童本性纤弱、纯真、善良,作为本该受到社会呵护的群体,当遭遇伤害、摧残和压迫时,就更能凸显出伤害者的残忍性,从而产生比对摧毁成人世界更加震撼人心的情感效果,使读者对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记忆。这种情感反差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对比,弱小的与残暴的,更体现于作品创作的内在方式,即以通俗的语言、冷酷客观的态度,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描述儿童世界的残酷和灾难。这种超乎寻常的冷静与读者心目中认为本该持有的热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显示了其别具一格的叙事技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铺就了余华独特的艺术创作之路。当然,余华对儿童世界暴力和血腥的描述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并不是凭空捏造、没有任何依据的,把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是他致胜于文坛的首要原因。 1.童年经验是主体创作的内在生发来源 童年经验是艺术家在童年时期获得的包括感情、记忆、意志等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总和。它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个人意志的心理活动,童年经验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通过创作主体孩童时期的经历,研究性格的形成,探究童年经验在人生中的重要影响。小说中余华也曾多次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从而强调了这些经历对他创作的重要作用。 1.1童年经验收集了主体创作的重要题材 冰心曾经说过:“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1]心理学家认为:“8~15岁是一个作家个性形成时期,在这期间作家不自觉地收集艺术创作材料,其创作主题在15岁以前就已经确定。”[2]余华的创作正是印证了这一点,他的小说多描述“暴力”、“血腥”,而这一切都与作者儿童时期的体验有密切联系。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就生活在医院里。童年记忆中,鲜血淋漓的场面给他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象,这对他来说已经完全不是什么新鲜事,使他对生命和死亡有着非常清醒、淡定和理性的认识,这些记忆和认识慢慢堆积在潜意识里,使他把这种早就习以为常的场景通过作品冷静地叙写出来,可以说正是这种童年经验确立了主体创作的独特的题材和叙写方式。 ?此外,童年时期的社会遭遇也是余华创作的重要源泉。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经受过饥饿的折磨、文革的摧残,心理和生理上遭受极大创伤。余华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这些生活真实与文学上的艺术真实叠加在一起,将饥饿、卖血、暴力等融入到小说内容中。余华的童年时期正是处于文革阶段,在他的自传性作品《我最初的现实》中,谈到了文革时期大字报对他自身创作的影响。在书籍匮乏的年代,大字报是他唯一感兴趣的,也是仅有的读物,人们利用大字报进行谩骂、造谣等,使他对虚构、夸张、比喻、讽刺等艺术手法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小说中有经常出现在现实基础上的虚构情节,如《许三观卖血记》:“虽然我人离开了海盐,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我在海盐生活了差不多有三十年,我熟悉那里的一切,在我成长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街道的成长,河流的成长。那里的每个角落我都能在脑海里找到,那里的方言在我自言自语时脱口而出。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3] ?为了更加彻底地揭露现实中人性的龌龊和无知,作者又描述了徐玉兰和许三观之间的龌龊事、一乐的身世之谜,以及那个年代风行的迷信等。这些题材正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才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每个悲惨境遇的细节都描述得异常生动和真实。 1.2爱的缺失,追寻父亲的完美形象 ?余华的大多数作品缺乏完美的父亲形象,但却掩盖不了他对完美父亲的追寻。从第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起,余华便开始了对于父亲形象的探索。作品中写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父亲将儿子“请”出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