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2014研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 在文字产生前,先民对历史记忆和认识,只能反映在口耳相传的传说中。 至迟到殷周时代,文字、历法和专职记事的史官的产生,为史学的萌芽、发展 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从此以后,史官、史家层出不穷,史书编撰连续不史书体 裁丰富多样。 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 “知往鉴来”,体现了传统史学的基本特色。到20世纪初,史学研究的目的、内 容、服务对象和历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最终促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 转型 ; 单元导读:本单元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1、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色及其理论总结: 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2、中国史学的转型——近代新史学: 第21课:史学的转型 3、现代史学大家及其重要成果: 第22课:现代史学名家(选学) ;一、古代的史家与史籍(第20课);作者;;; 条件: A.出身于史学世家,自幼受到父亲的教育,有良好的家教和家传 B.师从当时著名的学问家董仲舒等,年轻时便通晓当时的主要学问; C.周游各地,考察社会风俗,寻访历史古迹,充实社会阅历,积累丰富素材; D.任太史令,饱览宫廷藏书; F.坚韧不拔、忍辱著述,完成不朽之作 ; 材料: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 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 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 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 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通·二体》;; 唐代的刘知幾和清代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史学理论家 (1)刘知幾,唐,《史通》。 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他还提出史家“三长”说,认为优秀的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 刘知幾认为,史学人才需要有才、学、识三方面的擅长: 才,???编撰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 学,是丰富的史料、渊博的知识; 识,是独到的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 “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 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这三方面的擅长,得一不易,兼有更难,所以世上多文士而 少良史。” 对于史识的内涵,刘知幾说“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其中包含了史德之因素; 唐代的刘知幾和清代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史学理论家 (1)刘知幾,唐,《史通》。 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他还提出史家“三长”说,认为优秀的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 (2)章学诚,清, 《文史通义》 。 写成《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 章学诚在刘知幾史家“三长”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中说: “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于是就提 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以补充刘知幾“史才三长论” 何谓“史德”?章学诚说,史德就是“著书者之心术”, 指:史家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作到善恶褒贬,务求 公正的良好品德;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史家的四长”,就是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史德被置于如此重要之地位,是历史认识和史学家的自觉意识进步的重要标志;二、近代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第21课) C级; 材料一: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迷信),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虚伪,不真诚),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谬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传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