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祛湿剂.ppt

  1.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5章祛湿剂.ppt

第 15 章 祛湿剂 一、含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是其立法依据之一。 二、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外湿、风湿、内湿等各种湿邪病证。外湿者,每因居住湿地、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则邪从外侵,常伤及肌表、经络,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内湿者,每因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则湿从内生,多伤及脏腑,见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侵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外湿、内湿又常内外相引而相兼为病。 三、分类 1.燥湿和胃 2.清热祛湿 3.利水渗湿 4.温化寒湿 5.祛风胜湿 四、注意 1.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三焦不利则决渎失权,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所以在治疗上又须结合脏腑辨证施治。 2.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 第 节 燥湿和胃 1.适应证: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症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 2.组方特点:以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如苍术、藿香、厚朴、白豆寇等为主,配伍砂仁、陈皮等理气和中之品组成方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0g) 甘草炙黄,一两(30g) 【方歌】平胃散中苍术朴,陈皮甘草四种药, 燥湿运脾又行气,湿滞脾胃此方扩。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 【配伍特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白厚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去土,三两(90g) 甘草炙二两半(75g)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 陈苓甘桔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 外寒内湿并能除。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 【配伍特点】表里双解,重在化湿和胃;升降相配,重在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扶正祛邪,重在祛邪 【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腹痛吐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于某,女,40岁,1998年9月4日就诊。患者近1年来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饮食减少,食后胀甚,作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胃张力过低。近半年来服用普瑞博思症状才能缓解,饮食基本正常。1周来胃脘部胀满感加剧,食后尤其,服普瑞博思效果亦差,作B超、肝功能等示正常。胃脘部胀满不适,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形体消瘦,口干而不欲饮,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系饮食失节,内伤脾胃,湿浊内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处方:藿香、紫苏梗、大腹皮、焦楂曲、茯苓、木香、佛手、苍术、白术、法半夏各10g,陈皮6g,砂仁3g(后下),炙全虫1.5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症状稍有缓解,能少量多次进半流饮食,继服上方30剂后,饮食基本正常。其后服用香砂养胃丸5g,每日3次,续服1年余,饮食正常。[孙永明.藿香正气散加味治验举隅.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 (17) 1:42 ] 第 节 清热祛湿 1.适应证: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或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 2.组方特点:常以清热利湿药如茵陈、滑石、薏苡仁等,或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为主组方。湿郁上焦,加杏仁等宣肃肺气以化湿;湿阻中焦,加白蔻仁、厚朴等化湿燥湿;湿偏下焦,加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6g),去皮 【方歌】茵陈蒿汤栀大黄, 清利湿热治阳黄, 面黄便秘腹胀满,

文档评论(0)

ailuoj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