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之教育观差异.ppt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方之教育观差异

中西方之教育观差异 08旅游一班 苏凤云 总述中西教育理念  中国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追求个人外在的成功(次级优秀)。外在:地位、财富、名气等外在可见的东西。没有出自内在品质的团队合作。现在所谓的一些团队,很少有是出乎共同的价值观,多数是出乎利益观。次级优秀只能是少数“精英”拥有。   2、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有:   (1)、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频率,从而导致学生思想贫瘠。   (2)、单打独斗,很少有团队合作的意识。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遑论具体行动。   (3)、人格分裂。   二、西方(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追求“本我优秀”。“本我优秀”最核心的要素是品格和能力。   (1)、品格:善良、诚实、正直、爱心、毅力/耐心、自我激励/积极主动等    (2)、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理性决策能力、科学和技术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2、“本我优秀”与“次级优秀”的关系   (1)、“本我优秀”往往是“次级优秀”的先兆,也可能与“次级优秀”相伴而生。也就是说,具有“本我优秀”的人最终都将具有“次级优秀”。    (2)、“次级优秀”可以独立出现。也就是说,具有“次级优秀”的人,不具有“本我优秀”。   (3)、具有“本我优秀”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从未具备“次级优秀”。更有甚者,具有“本我优秀”的人,主动放弃“次级优秀”。 钱穆论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西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 教育意义与教育精神必使教育的培养目标迥异。钱先生认为西方教育至多可培养出专家,而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则是通德通识的人才。 西方教育意义仅为功利,故在课程设置上偏重“达用”,及至近现代以来,更强调专业知识教授与专项技艺的培养,几沦为职业培训,“西方现代教育,最先本亦由教会发动,此刻教会势力亦退出了学校。教育全成为传播知识与训练职业。”如此一来,培养的人才虽可以成为专家,但人生却也随之分裂,“人的本身,亦为职业观念所分裂。如宗教家、哲学家……等,每一职业,在其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杰出表现杰出成就者,均目为一家。好像不为由人生大道而有职业,乃是为职业而始有人生。全人生只成为功利的、唯物的。”接着他又借用庄子“道术为天下裂”句来论证,“今天世界的道术,则全为人人各自营生与牟利,于是职业分裂。”然而,“德性一观念,似乎极少人注意。职业为上,德性为下,德性亦随职业而分裂。” 前文已经论述过,钱穆先生并不反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但他主张的是以人为学的中心、学为健全人格和完成德性的教育宗旨。“故中国学术乃亦尚通不尚专。既贵学之能专,尤贵其人之能通。故学问所尚,在能完成人人之德性,而不尚为学术分门类,使人人获得其部分之智识”,人要通过学来健全人格、完成人之德性则“通”贵于“专”,因为“凡属知识技艺,则终必偏至。惟人之所以为人,为其全生命之主宰与中心,属于心情德性方面者,则贵于得大全,贵于能相通,尤为人类所以贵有教育之最大宗本所在。”要使知识技艺有所功用,必要集中且指向特定的目的,故必“偏至”,而人的成长属于“心情德性”方面,却非某一方面的知识可以促成,非“得大全”和“能相通”不可。故“所谓全人教育,乃指其人之内在全部生命言。贯彻此内在全部生命而为之中心作主宰者,乃其人之心情德性。因此中国教育,比较忽视了一种偏才教育。”故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教育并不看重偏才教育的做法,它无助于心情德性的培养。但是,还要注意的是,钱先生不重视偏才教育却并也不是要主张近代以来所言的通才教育,“近代教育上,有专家与通才之争。其实成才则就其性之所近,宜于专而分。中国传统教育,也不提倡通才,所提倡者,乃是通德通识。”他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提倡的并非通才教育,而是通德通识教育。或许有人以为二者并无区别,而按钱先生的看法,通才仍是西方教育的一种结果,所谓通才不过是知识技艺稍为广博一点的专家,它缺失的仍是德性的养成与人生的觉解(这里“通识”之识非西方之知识之识,乃是德性之识、人生之识)。故钱先生所谓的“通德通识”之人,当同于他提到的“通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而今日大学教育之智识传授,则只望人为专家,而不望人为通人。”大学教育当培养“通人”,而非专家,今日大学培养目标偏离之远,亦当反思。 中西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也就使得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通人”与西方教育培养的专家所能实现的人生意义有所不同。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一书中指出人生有三步骤:人生之第一步是生活,主要是人的物质生活;第二步是行为与事业,主要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三步是德性与生命,主要是指人性的圆满完成。西方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或专家,满足物质生活可能有余,但完成事业与生命却遥不可及,故只可达到人生之第一步;而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通德通识的人因不偏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