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异常心理问题
2
第一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述
一、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断
(一)概念
正常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3
(1)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
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正确、创造性地认识客观世界、
改造世界。
4
异常心理活动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二)区分和判断
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有程度的不同。
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5
1.常识性的区分 即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假如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为心理异常:
(1)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
(2)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
(4)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时。
6
2.心理学的区分 我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郭念锋教授根据科学心理学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7
3.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正常和异常心理存在着相对的界限,通常按以下几条标准进行判断:
(1)内省经验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客观检查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8
二、异常心理的理论解释
(一)医学理论模式
认为人类心理异常与身体疾病相似,心理失调者有其个人的心理基础,但主要是因身体的某些生物因素改变才引发心理疾病。
此模式有局限性。有相当一部分异常心理至今尚无生物学证据。
9
(二)行为理论模式
认为各种行为均在其内外环境的需求下学习而来,良好适应或偏差病态的行为皆学习而来。
这一理论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但其过分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而忽视人类思维、情绪情感等丰富内心活动对异常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
10
(三)心理动力模式
认为个人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是建立在其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上。
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抑,形成内心冲突,引起焦虑。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
11
心理防御机制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
该模式强调童年的生活经历、心理压力或创伤经验。
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平衡关系。
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疾病乃其本身内在心理冲突的结果,也是以上三个“我”之间的挣扎现象,心理疾病不过是个人企图减轻焦虑时显现的症状。
12
(四)人本理论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个体没有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是一种对个体朝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的阻断和歪曲,而不是变态或偏离常规。因此,治疗就是协助个体以一种朝向创造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的一种方式。
其中心概念是自我概念、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情意、创造、开放教育等。但批评者认为此学派经常不能找到科学的准则。
13
(五)认知理论模式
认为认知(人的思维和信念)是异常行为的核心,认知问题常导致心理疾病、异常行为,良好的适应行为皆取决于当事人的知觉和诠释他们的世界和经验的方式。
14
(六)社会文化模式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认为大多数心理行为异常是社会文化因素的结果。一个人如果能得到社会支持与同情,遇到的挫折就少,心理就会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就会出现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
这里的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或环境中的应激事件(污染、噪音、人际关系、社会变动、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
15
(七)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认为心理行为的异常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均有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和偏重。只有综合考虑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避免其它理论模式的不足和片面性。
16
1. 轻度心理障碍
2. 严重心理障碍
3. 心理生理障碍
4. 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
5. 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
6. 损害健康行为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卫生)概念.ppt
- 1资源在枯竭程序.ppt
-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课概念.ppt
- 6颗粒增强耐蚀程序.ppt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心理概念.ppt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口语交际概念.ppt
- 4、望海潮程序.ppt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形象塑造讲座概念.ppt
- 7.4电磁继电器程序.ppt
- 大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概念.ppt
- 2024年兰州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docx
- 2024年兰州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最新).docx
- 医疗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pptx
-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14《anɡ+enɡ+inɡ+onɡ》课件(共24张PPT).pptx
- 2024年兰州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docx
- 冀教版数学(2024)一年级上册4. 2 9加几课件(共21张PPT).pptx
- 2024年兰州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docx
- 2024年内江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完整答案详解.docx
- 冀教版数学(2024)一年级上册3. 1.3 比一比课件(共23张PPT).pptx
- 2024年内江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