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洲.doc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谢海洲

谢海洲 谢海洲-中医瑰宝苑-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脉法、脉诀,针灸,经方、偏方、秘方,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谢海洲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博学精思善推陈出新的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张纲黄菊青整理 编者按:谢海洲老先生家学渊源、博学精思,既长于临床,又精研方药,学富五车,善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而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临床疗效卓著,立论有理有据,思维缜密。谢氏著述甚丰,个人主要著作有《医学丛谈》等5部,与他人合著者更达15部之多,发表学术论文约200余篇,创制多种疗效确切的中成药新品种,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医名远播海内外,若非精力充沛且勤奋好学,博学精思而虚怀若谷之人,焉能有此成就?谢氏现虽已年逾古稀,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面积极为国家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一面致力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堪称后学师表。他曾将个人数十年学习的心得体会用三句古诗词佳句来概括,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玩味。这就是他的“学习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 谢海洲,男,1921年生,河北人,1942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其后又肄业于北京大学。 1958~197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任中药方剂教研室副主任,1976年至今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研究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及其内科学会、中药学会顾问,中国药学会药史学会副主任,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顾问,北京中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光明中医函大顾问,光明中药函大顾问等职。于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谢氏出身于世医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即已熟读《医宗金鉴》、《陈修园医书24种》、《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能熟诵若干方歌。谢氏家学渊源,并通过自己的艰苦自学取得优异的成绩,于1947年参加山东河北考铨处考试获中医师资格,曾临床开业行医并授徒。 谢氏长期在中医临床工作第一线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勤于思考,对多种内科杂病疗效卓著,特别擅长于对痹证、痿证、神志病、癫痫、颅脑损伤后遗症、第二卷277一氧化碳中毒、老年性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杂症的治疗。近年来他又致力于红斑狼疮、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研究,颇有成效。谢氏通晓中医的理法方药等理论,又汲取了近年中西医结合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若干疾病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专病专方专药专法,疗效确切。他曾研制成“生血丸”、“癫痫宁”、“复方抗痿灵”等中成药,已转让给药厂生产。谢氏治疗痹证的经验现已编制成电子计算机程序,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经验的计算机软件研制荣获北京中医学院科技成果奖及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近年来他研制的“扶正荡邪合剂”,有清热解毒、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试用于癌症及其他有关疾病,已取得初步效果。 谢氏在教学和科研上成就丰硕,自1978年至1991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他的主要著作有《医学丛谈》等5部,与他人合作编著的中医著作有15部之多,他还发表了学术论文约200篇,全面地总结了自己的学术经验。 学术精华 一、灵活应用化瘀疗法于多种疾病谢氏认为,很多种不同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时,往往会产生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血瘀”的共同征象,而成为不同疾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疼痛、肿块、瘀斑、唇舌皮肤青紫,出血紫黑,皮肤甲错,精神狂躁,月经不调,红色紫暗有块或痛经等。据此,谢氏总结出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方法,现简介如下。 1外伤后遗症:由于跌仆损伤或手术治疗损伤血脉,引起瘀血,影响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以致变证蜂起,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症。早期多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吸收伤科治疗跌打损伤的经验。但由于外伤后遗症甚为复杂,故绝非“瘀血”二字所能概括,临证当明辨。 2痛证:唐容川说:“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由于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经脉失和,血行瘀滞不通,必然发生疼痛,所谓“不通则痛”。举凡痹症、心腹疼痛、胃脘痛、头痛等都是不同部位的气血瘀滞,故常用活血化瘀法治之。但应根据所在脏腑及兼夹病邪的不同,配合不同方法,选用不同药物治之。 3风证:包括内风、外风。主要指肝风内动引起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震颤抽搐,甚至突然昏仆等症;风窜经络则可引起麻木瘫痪、半身不遂。肝为风木之脏,肝主藏血,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而易动风,所以治疗风症以调和血脉为基础。外风侵袭经络,

文档评论(0)

sh41257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